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断裂带是一条大规模左行走滑断裂带,该断裂带在吸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汇聚运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构造特征,在INDEPTH项目第四期框架下完成了分别穿越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及东段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时间序列经过一系列标准流程的处理,最终得到了高质量的张量阻抗数据.在二维反演的基础上对全体数据开展了三维反演研究以进一步约束二维反演所得的电性结构模型并定性地探讨剖面旁侧的一些主要电性特征.最终的电性结构模型中反映出青藏高原北缘的中下地壳分布有高导层,可能是由局部熔融及含盐水流体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而塔里木块体下方的电性结构则整体表现得非常高阻,对应着稳定的前寒武结晶基底。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中段阿尔金山脉区问下方的岩石圈电性结构主要表现为一大规模南倾的高导体,可能指示了塔里木块体的俯冲痕迹。这一高导体被解释为中下地壳范围内由于俯冲板片的去水作用所形成的流体相对富集的区域。这些源白地慢的流体沿着阿尔金断裂系向地表运移,并与深部司’一物发生蛇纹岩化作用,从而形成了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下方的低速一高阻的地球物理特征。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主要表现为一壳内尺度的断裂,这一东西差异反映出沿阿尔金断裂带的左行走滑作用在断裂带东段逐渐被祁连构造域内的俯冲结构所吸收。
其他文献
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对地下结构刻画的可靠性取决于野外实际地震资料的采集.由于地下速度结构的复杂性、观测系统的设计对地下照明的有限性以及地下反射层倾角的影响,地下目的层的照明情况不均匀.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目的层最大照明能量分布的联合射线和波动理论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模型试算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联合照明的方法的实现可以归纳为:第一步,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进行方向照明,炮点放置在目
随钻地震勘探采用通常被当作噪音的钻探过程中钻头激发的能量作为震源来研究地下结构的.因为可以实时地、不影响实际钻探过程地获得钻头前部的地层的信息,为钻探策略的选择和改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随钻地震技术在石油勘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了半解析的方法来获得随钻震源产生的波场和振幅信息。钻头震源的实际模型相当复杂,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通常要对其做适当的简化。本文从柱坐标系下的三维均匀各向异性线弹性介质的
本文以分步傅里叶方法(SSF)为基础,基于叠前数据,推导并实现了最小二乘分步傅里叶偏移算法,并通过点乘测试证明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将算法用于凹陷和盐丘模型进行偏移试算,以测试本文方法对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能力,并同常规的分步傅里叶偏移算法进行成像效果对比,证实最小二乘算法的优越性.通过数值试算,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最小二乘分步傅里叶偏移方法的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常规分步傅里叶偏移:(1)分辨率得到了改善,
本文考虑结合在成像域进行最佳聚焦目标函数反演,由于成像域目标函数和背景速度的非线性关系较弱,二者结合可以降低目标函数陷入局部极值的可能性。由于反演针对反射波数据,从一个光滑的初始模型开始反演。对光滑模型模拟得到的合成数据不包含反射波场,无法与观测数据的反射波匹配,因此需要将模型分解为描述波传播运动学特征的长波长成分和描述反射界面信息的短波长成分,然后利用Born模拟方法合成波场数据。该方法的实现过
深地震反射是一种用于揭示地壳以及其内部精细结构的人工地震方法,由石油地震反射方法发展而来.深地震反射的分辨率从浅部的几十米到深部的几千米,能够提供十分精密的结构,被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深地震反射数据中的面波信号获得地壳浅部的横波速度结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分析深地震反射数据中的瑞利面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的频散曲线,然后利用获得的频散曲线反演测线下方地壳浅部二维
本文通过对所采集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常规处理并对整条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二维反演,最终得到了剖面所经地区的壳慢导电性结构模型。该反演模型表明,剖面整体上表现为高阻,反映了前寒武稳定构造的基本特征。与普遍存在高导层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相比,扬了地块与华夏地块的壳内电性结构整体表现为相对高阻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出了陆一陆碰撞活跃构造与古老稳定的前寒武构造特征的本质不同。沿剖面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高阻块
本文根据800多个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圈定了塔里木古陆的范围.2、大型油气田环塔里木古陆分布,与鄂尔多斯、四川等其它具古老陆核的盆地相似。3、电性结构揭示现今塔里木盆山过渡带在西南和西北发育再生前陆盆地,而在东北和东南主要发育与大型走滑断裂系相关联的基底向造山带一侧翘起的斜坡,盆地基底以发育大型剪切带和向盆地方向的长波长低幅度褶皱消减造山带的推挤作用,并暗示
本文的研究利用SinoProbe项目中的MT标准网数据对整个华北和西藏地区下方岩石圈的电阻率各向异性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前人在这两个地区所做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加以对比分析,以对研究区的岩石圈变形历史及特征加以新的约束.
本文第长江中下游及邻区进行了三维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1)首次获得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表现出不同的电性特征。(2)江南断裂是一条深大断裂,其东延应与幕府山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在中地壳与沿江地区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阻层连成一体,共同构成深部物质和能量与上部交换的通道,对本地区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3)区内江绍断裂带是钦-杭结合带的南界,德兴-黄山断裂带是其北界
在青藏高原南部,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全长约400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剖面穿过喜马拉雅地块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拉萨—冈底斯地块.利用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算法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认为剖面南端存在两条向北陡倾、切割深度约地下20km 的电性梯度带(F1、F2),推测为剖面经过位置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主要断裂构造的反映.剖面中部一系列成正花瓣状的电性梯度带(F3,f1,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