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多巴胺受体及转运体基因关联研究

来源 :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性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与自杀密切相关。估计其遗传率约为40%,表明基因分型研究是对MDD发生、发展研究有希望的领域。根据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多巴胺理论,多巴胺能神经传递缺乏可能在MDD的主要症状中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基因多态性影响多巴胺传递导致MDD易感性增加。为了确定这些基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MDD的易感性,本文着重讨论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MDD之间的关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和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都具有可变串联重复多态性,可能作为“单基因”影响MDD的易感性。
其他文献
目的:对照比较富马酸喹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的作用。方法:70例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富马酸喹硫平及氟哌啶醇治疗四周,先后于入组前、用药第1、14天及第28天以CDSS-C、PANSS、及TESS进行评定及完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以量表分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结果:①7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CDSS-C评
目的:了解鲁西南农村地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等诸多因素问的差异,以期为有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自杀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在3家二级综合医院和2家县级中医院急诊室诊治的232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有精神障碍组(105例)和无精神障碍组(127例),比较两组间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应付方式和行为的冲动攻击性等。结果
目的:了解青春期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异性交往的心理反应,加强对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随机整体抽取新人校的护理、中西医结合、药剂三个专业的学生共86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异性交往的心理反应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自制问卷调查表。结果: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认为双方自愿可以、私事不可干涉、性自由无所谓三种态度,男生与女生比较,P<0.05,有差异性。异性交往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可怕、害羞
目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影响其肢体肌力及其他功能障碍的恢复,而给于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对提高康复程度及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方法:对脑卒中的住院患者实施各方面心理支持治疗,配对观察48例瘫痪肢体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心理支持观察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二级所需的时间为41.64±12.78d,对照组为51.05±14.51d,总体上要缩短近10 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非常显著的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对以外分泌腺体为主的靶器官的进行性浸润,造成靶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以口眼于燥为主要特征,并可有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累及。本文介绍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阐述了心理障碍的患者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异常的基础;分析了神经内分泌和中枢神经递质的转变提示细胞因子引起或加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机制;最后提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一方面作为应激
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重复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人员使用量表或研究工具对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有自杀未遂史的及随访中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列为重复自杀行为者并与初次自杀未遂者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重复自杀行为与初次自杀未遂比较,两组在年龄(t=3.18)、有无精神疾病(X2=13.02)、自杀方式(X2=9.00)、是否真的想死
目的:探讨半开放管理中安全防范精神病人的出走。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病人出走原因、途径、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病人认为病已好和不安心住院是造成出走的最主要原因;从出走途径看男女病人有较大区别;出走成功以天气炎热的季节和病人未着病号服几率最高。结论:重视病人的舒适与情感感受,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是保证半开放管理安全的关键。
目的:比较病理性网络使用青少年与对照组功能失调性认知、归因方式、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探索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认知特点;并通过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探索病理性网络使用对神经生化功能的影响为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识别、矫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上网青少年进行一般资料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一般自
目的:调查情感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病率。方法:收集符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情感障碍组)及其配偶(配偶组)各109名。一级亲属入组标准为年龄≥55岁的生物学父母和同胞。对可疑者应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定和临床检查后,再根据ICD-10标准作出AD的诊断。结果:获得情感障碍组一级亲属284人,配偶组一级亲属274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随机将年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30例性别年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予听觉P300检测和认知能力筛查实验,将两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PZ点潜伏期[(319±24)ms]均比对照组[(302±20)ms]延长,实验组FZ、CZ、PZ、OZ点[分别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