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五窟大佛的形与气

来源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e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云冈昙曜五窟大佛的形与气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云冈石窟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是在吸收、保留外来佛教造像仪轨的同时,又运用了中国人的理解与雕刻方法,赋予佛像以鲜明的“形”和“气”,大大提高了佛教造像总体精神的内涵,也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就云冈第20窟原始窟形进行了探索。文章围绕礼佛台的格局决定了第20窟初期的龛形窟形制、龛形窟是云冈石窟中的习见形制以及昙矅五窟基本情况等内容展开。
以前学术界曾主要从凉州、新疆和印度因素方面探讨云冈昙曜五窟的形成,也曾提到昙曜五窟受到麦积山早期大龛第74、78窟的影响。但这些观点均未提到“五窟三世连续理念”的具体
麦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在发展时间上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然接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共同影响,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也必然表现出相同的因素。本文就试将两者的早期洞窟做一简单的比
龟兹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的古称,史称屈支、丘兹、屈茨等,元代以后始称曲先、苦叉、库彻,直到清代以后才最后定称为库车。 龟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域丝绸之路北道必经
会议
本文仅以云冈、麦积山石窟为例,通过云冈与麦积山在整个北魏时期各个阶段的比较,研究中国北方早期石窟寺的营建与分布情况。
本文以《云冈孝文石窟考》书中论述为背景,重点就云冈第16窟主像及第5窟的主像以皇帝造像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明窗和窟门是云冈石窟几乎所有主要洞窟必然具备的构成要素。本文从早期至晚期不同的云冈窟门、明窗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认识了云冈洞窟中窟门和明窗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晖福寺碑,全名《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出土于陕西省澄城县,出土年代不详。该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本文通过对碑文的理解论述了北魏佛教是否是“重实践”而“轻义理”这个问题、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而形成的伟大艺术成果,在它那雄伟壮丽的石雕群中,有各种风格不同、审美特征各异的舞蹈雕像。本文云冈石窟舞蹈雕像为研究对象,考证了我
一百多年来,随着云冈学在国内外的研究不断深入拓展,对云冈石窟开凿年代的说法推论愈来愈多。本文试图将这一问题再作一次深入探讨。云冈石窟开凿年代的准确敲定,是研究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