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材料中的冲击动能分配与波前形状

来源 :第四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DEM计算研究了颗粒材料受点冲击荷载作用时,冲击动能在材料内部的传播过程。通过分析激励源附近若干颗粒的运动,对动能的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运动方向上同一层颗粒之间通过碰撞获得的动能的比例关系。初步探究了颗粒之间力传递路径与波形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冲击角度对颗粒之间作用力、动能以及波速等的影响。
其他文献
离散单元法是由美国学者Cundall P.A.教授基于分子动力学原理首次提出的一种颗粒离散体物料分析方法.利用离散单元方法对颗粒运动、受力、热量和能量传递等情况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结果.本文首先对离散单元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再对离散单元法在颗粒研究上的运用进行分析梳理,并结合EDEM分析对颗粒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为缩短气吹式三七精密排种器研发周期,减少试验环节和试验次数,提高气吹式三七精密排种器的工作性能,以云南文山三七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排种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基于离散单元法理论,利用EDEM软件建立了三七种子颗粒模型;采用EDEM-FLUENT流固耦合的方法,以排种器单粒率、重播率、漏播率为性能指标,在不同的气吹风压、气吹角度、排种轮转速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排种过程中气流场的分布
颗粒流在许多自然现象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对其流动过程中瞬态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很多复杂的重力驱动质量流的发生和其非稳态过程的演化特征,这对很多相关的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颗粒流动过程中的质量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重力驱动下的斜面颗粒流动理论模型,给出了流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量的演化特征,包括速度廓线和应力剖面随时间的演化及非稳态阶段的持续时间。基于该
颗粒材料应用极为广泛,工程界所需的精准测量与调控技术迫切。因具有以赫兹接触和耗散非保守性为特征的介尺度相互作用力,以及在类固态时出现的长程力链骨架又是比较容易触发塑性的非线性弹性体,颗粒材料的宏观和介观力学性质都相当复杂,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工程应用角度开展研究难度都很大。为更深刻认识和理解此类物质的力学行为,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相当活跃,但工作报道所基于的关键节点和概念导向却多少存在模糊和分歧。显然对
海底沉积物的力学和基础物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本文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系统测量了海底沉积物的蠕变力学谱和应力松弛谱,并采用指数模型、双指数模型和对数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 表明:随着施加应力和应变越大,海底沉积物样品越软,弛豫时间越长;沉积物的含水量增加,样品变软,弛豫时间增加。拟合结果表明,双指数弛豫模型与实验符合良好,表明存在两个结构弛豫的过程。实验结果可为海底资
在对水平滚筒中密集颗粒系统的工程研究中,通常用质心平动模型来研究崩塌模式的持续时间以及临界条件.在这个模型中,对离散流到连续流过渡过程的描述一般是以一个临界滚筒转速(临界弗劳德数)为状态转换的标志.Fischer等在对临界状态的休止角的测量中发现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离散流与连续流可以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交替出现,形成由离散流到连续流的过渡状态,但他们没有对这一现象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使用SVS
不规则颗粒在滚筒中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周期性,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对于研究颗粒间热传递、混合以及分层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散斑能见度光谱法与图像法相结合,从不同空间位置测量水平滚筒中等效粒径为0.5mm的不规则颗粒的运动状态变化.利用高速面阵CCD相机观察滚筒内颗粒堆积侧表面的结构变化,发现崩塌前不规则颗粒发生压实现象,同时采用颗粒温度变化曲线表征该压实过程.通过分析滚筒中不同位置的颗粒温
采用离散元并行计算方法,使用碎片替代法考虑颗粒的破碎效应,针对单轴压缩实验下的颗粒集合体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颗粒集合体宏细观特性及破碎演化机制受碎片模式的影响。本文分类整理后,选取了三种典型的碎片模式,使用离散元模拟单轴压缩实验,首次采用准静态加载方法对替换震荡能量进行修正,获得了不同碎片模式下的e-log p曲线以及级配演化曲线,并分析了其在不同替换模式下的形成机制。研究统计了颗粒集合体压缩后
高端装备关重件多采用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提高零件表面完整性,传统的用反复实验摸索滚磨光整工艺的办法存在工件提供难或数量少的实际问题.基于EDEM仿真主轴式滚磨光整加工可以为工艺制定提供有效的帮助,但模拟仿真与实际工况的差异性与仿真时常规选用的Hertz-MD接触模型关系密切.本文提出基于修正Hertz-MD接触模型的思路,探索仿真模拟的有效性.考虑仿真模拟与实验验证的可比性,设计构建了与仿真模拟完全
火山碎屑流包含多种不同密度的岩体颗粒,具有超高的流动特性。本文采用两种不同密度的等粒径圆球颗粒(钢球和铝球),利用自行设计的室内物理试验装置和离散元程序进行了经典颗粒柱坍塌运动试验,研究了铝球体积含量和铝球初始位置对颗粒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颗粒柱初始宽高比一定且二元密度颗粒随机混合的情况下,铝球体积含量越低,颗粒体水平运动距离越远,流动性越强;在铝球含量一定的二元密度颗粒系统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