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信阳事件"的教训与启示

来源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阳事件”是多方面制度因素造成的,本文只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个侧面分析事件的成因。没有人注意到,“信阳事件”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控制的产物。集权体制不仅导致中央与地方信息交流渠道失灵,进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中央政策,而且也产生了好大喜功、瞒上欺下的地方个性,最后让无数平民百姓为中央和地方的集体失误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虽然“信阳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训和启示不减当年。中央和地方关系在国家宪政体制中发挥着枢纽性的作用。“信阳事件”警示我们,要从根本上防止悲剧重演,必须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其他文献
行政主体理论是整个行政法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是构建行政法学其他理论的基础。作为宪法的“子法”,行政法与宪法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行政法上的很多思考,都来自更深层次的
会议
间接选举制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冲突的产生与间接选举制相关,但并不构成全面否定间接选举制的理由。笔者认为,间接选举制本身符合中国国情,但是间接选举的某些法律规定以及做法必
会议
本文从党的领导、民意、兼职与专职、正规化、立法制度和监督制度六个方面,分析了宪法和法律关于人大制度的规定,借以论证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制度的成长,并指出了宪法关于人大
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构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纵横交错的权力关系网络的极其关键性的结点,成为地方参与中央决策,尤其是影响中央转移支付决策的有效途径之一,亦成为中央与地方
会议
地方自主制度滥觞于英国,其后逐步上升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国家形态,成为西方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虽不乏地方自主,但是地方自主更需要在了解中国国情
国家机构改革是适应客观形势发展要求对国家机关的组成、权能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调整变动。国家机构改革的宪法基础问题是要探讨作为国家机关之间权能配置的宪法原
会议
基于对根本难题的敏锐体认,执政党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确立了民主化的新纲要。它的基本规定是:在增强和维持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
会议
马克思和列宁都反对将议会制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议行合一和尽可能地实现直接民主.但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统治进入其最后的阶段即帝国主义制度的
会议
《选举法》的修改已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2008年立法工作计划.从宏观层面来看,明确修改的主体和指导思想、调整《选举法》的名称和结构、重构《选举法》的基本原则等几个问
会议
2月上旬的一天,我打开刚刚收到的《杂文报》,忽然看到《楼沪光同志病逝》的消息,不由“啊”了一声,悲痛顿时笼罩我心。“我的恩师,您怎么走得这么匆忙?”我默念着,不由想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