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联盟: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兼谈地方文化与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

来源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课程权力的分配为理论基础,以高等艺术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发与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发挥其主体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三个方面对建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联盟及行动策略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课程政策与权力分配的基础理论,并就课程政策的本质进行解析,提出课程政策的本质是解决课程权力的分配;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开发与利用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地域文化是能够表现人类物质、生活等意识形态的各种艺术文化形式,主张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在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形成区域性、链条式的课程群(课程链),搭建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第三部分提出针对慕课时代的到来应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设计了以建立全国性课程联盟的行动策略。文章呼吁:以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为平台,尽快建立多学科视角的课程联盟,促进跨学科教育资源整合,打破“壁垒式”培养和消除“私有化”教育垄断的传统模式。
其他文献
电影的诞生让埋头文字阅读的人们重新关注图像叙事。电影作为视觉叙事艺术,为图像与文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生成场域,并创造了一种专门为屏幕提供故事的文本创作——“Screenwriting”。“Screenwriting”的出现重构了图像与写作的关系,将“写-读”创作转变成“写-看”的创作。在多屏共生的数字媒介时代,“Screenwriting”的涵义在电影的实践与剧本的创作中被“结构”与“完善”,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艺术学。中国的艺术学与西方以“美学”为代表的艺术哲学学科构架不同,其艺术观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艺术与生命的同步,超越物质化所是。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土化出发,通过对艺术观念产生与发展的梳理,发现中西方艺术观念的不同,思考艺术在后现代语境,特别是在当下融媒体技术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问题。继而不再停留在理论中谈艺术观念,而
媒介的发展历程使人的主观重心从兴趣、意象逐渐转移到身体感官上。技术跃进的同时,社会公众的观念被稀释和多元,个人的意志成为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一面,个人身份也一概被模糊成消费者的身份。在多极化、全球化的艺术观赏中,互联网下的自我狂欢加剧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所带来的泛化的娱乐和艺术观念可能引起学者对“艺术终结”悲观事实的遐想;另一方面,新的媒介体系也必定为艺术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新活力和新理念。
随着媒介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断渗透,也导致了艺术领域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变得含混、复杂和多样化,不再像传统艺术的分类那样具有确定性和单一性,同时艺术品自身的创造和传达形式也变得陌生难解,甚至人们审美接受的趣味与方式也发生了嬗变。因此从艺术内涵的界定、艺术边界的打破、媒介变革对艺术形式影响,以及视觉影像文化的霸权等关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变革对当代艺术发展和受众审美趣味产生的影响,以促进对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艺术变革,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无论是传统型艺术——音乐、戏剧、绘画等,还是由现代技术文明直接“创造”的影像艺术、网络艺术,技术的迭代发展,引发媒介的变革,并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本文通过观照媒介变革影响下的一系列艺术现象,试图总结出在“未来已来”的当下,技术与媒介变革如何不断参与艺术的重构。
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媒体进入艺术领域,媒介研究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关于艺术媒介的讨论从古希腊时代起便散见于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由于时代局限和艺术世界的纷繁复杂,过去的艺术媒介研究存在诸多分歧,就艺术媒介的界定便出现了工具说、材料说和符号说等不同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是基于艺术媒介的不同形态,具体来看艺术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媒介的参与,有的媒介主要用于艺术构思与创作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以美声唱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百年来,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土”“洋”之争曾长期困扰着我国声乐界,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进步,目前中西声乐艺术已经超越了“土”“洋”之争,回归到声乐艺术规律的正轨上来,“土”“洋”之间相互认可、互相借鉴却又更加注重回归自身特色、各美其美。从国家
五行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之一。影视、动漫、手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等等,这些五行属火的媒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流媒介,召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火媒时代。该文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哲学视角,梳理了艺术领域中的五行媒介,并从传统艺术学理论中挖掘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火媒美学”,以及“图理、图识、图形”三大图载系统。三大图载意象奠定了中式审美的基础,是火媒时代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关捩。
戏曲的跨媒介实践催生了跨媒介戏曲。跨媒介戏曲是不同于舞台戏曲,也不同于多媒体戏曲、新媒体戏曲的一种形态,是多元媒介手段与戏曲结合而形成的多样化戏曲形态的总称。跨媒介戏曲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内在逻辑上,跨媒介戏曲是对舞台戏曲的跨媒介融合发展。跨媒介戏曲以跨媒介性超越舞台性,以跨媒介文本论破除舞台中心论,以融合文化取代单一的舞台戏曲文化。在实践路径上,以跨媒介叙事和
本文在比较艺术学视域下思考戏曲艺术,一方面探讨在戏曲研究中如何借鉴比较艺术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以戏曲为媒介对比较艺术学的具体领域进行分析,揭示戏曲比较的特殊性。由于比较艺术学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还属于探索的状态,所以通过戏曲的比较研究这一维度可以使比较艺术学在戏曲研究中发挥作用,从而也推动比较艺术学自身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