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起时章回小说内容与形式的批评

来源 :中山大学,文学遗产编辑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批评时形式的重视,意味着文学在批评领域的自觉;而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本在于人的自觉。早在明代中叶,批评领域时章回小说的辨名与尊体,其意也正在发明章回形式之美,并将之归结为文人精心结撰以自我寄寓的结果.从文体解析入手,可以发现,兴起时的章回小说其实潜隐了三个世界:神魔、传奇与历史.三者通过大量相似的语言、意象,甚至相类似的叙述结构,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隐喻——这些小说以不同的文体形式——以《三国》为代表的演义体与以《水浒》为代表的小说体——书写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对历史(宇宙)秩序的悲剧建构,从而隐喻了成弘以来在野士夫师道(复古)精神的高涨与消解,并预言了后来章回小说的发展。
其他文献
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举例性质的话语。本文对课堂中教师举例语的类型、话语量及功能进行了描写与分析。教师举例时往往有话语标记出现,举例言语块的话语量占整个语料的8%,比例很高。举例言语块主要是对术语进行分析、解释、说明,介绍专业发展的历史、状况,提起注意,话题处理,列举术语包括的内容,使课堂教学语言更加生动等。课堂运用举例性话语时缺乏互动,师生很少言语交流等问题存在。
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汉语商品品牌名称的功能和特性日益引起市场营销学和语言学的关注。商品品牌名称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主要研究汉语商品品牌名称的语义特性。本丈分析了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品、化妆品、白酒、软饮料、洗衣机、卷烟、茶叶、中成药、服装、家具、木材加工品、粮食加工品、农产品、植物油、糖果糕点、鞋类、牙膏、自行车、洗衣机及电子计
本文概括了科研课题中,科研人员按照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对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使用的职业口语进行调查研究和进行,必要规范的情况,并将其提高到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高度,简要阐述了从事这种开拓性工作的理论、观点和实际工作的意义。
桐城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皖桐最负盛名的文化世家之一,不仅族裔繁多,而且以仕宦、学术和文学著称子世.明清易代,由于方氏族众与前明王朝依附甚深,多采取与新王朝不合作的态度,于是频遭疑忌,案狱迭起。康熙五十年(1711),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大案,方氏家族牵连其中,打击尤为沉重,其族众或流徙边塞,或入旗为奴,由华族沦为囚徒,由世家变为平民,人生境遇与心态均发生极大变化。昔日以仕宦、治学和
江湜清醒地从识到自己只能是一名诗人,这是对自芒命运的深刻冷峻的体认,也透露出—种仕进无门的无可奈何;江湜讲究真情实感、避免平庸、追求独创、不同流俗的诗歌主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他众体兼擅的诗歌创作不仅实践着这种理论主张,而目成就了这位杰出诗人的大家气象;江湜尝获得多位论者的高度评价,他作为中国近代杰出诗人的重要地位应当得到确认。
联句—体,源远流长,至唐代韩愈、孟郊而走向兴盛,颇获佳绩,并由此影响到韩、孟尤其是韩愈诗歌奇崛风格的形成。韩诗风格兼有奇崛和平易两种面目,其成因则可从韩愈的性格、文学主张和题材与体裁的要求等方面得到解释.奇崛与平易并存,工巧与淳朴兼备,妥帖自然,“惟其是尔”,这才是韩愈诗歌创作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中华学者从事研究後撰写学术论文,都以西方学术论文(thesis,academic article,academic paper)的撰写原理和规格体例为模式。这样做自有其学理的根据、建制的理由。《文心雕龙·论说》对“论”体的规范和现代学术论文的撰写原理,翕然相通。篇认为优秀的“论”,必须“师心独见,锋颖精密”,这就像现代犀术论文重视独创的见解、精确的表达力、严密的逻辑性一样.
北宋翰林学士是一个独特的政治与文学群体。翰林学士以文章进身,为文学之极选,他们以词命为职,专翰墨之任,承担了侍从顾问的政治职能和斯文传承的文化角色,并以其政治品格与道德文章成为引领一时风尚的士林表率和文坛宗师。翰林学士主持风雅,他们的交替代谢构成北宋诗史演进中的人物谱系。翰林学士人格范型的转换,最终实现了士风与诗风、品节与气格的熔接,促进了宋代诗格的创立嬗变。
晚清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分调型词谱体词选,这些词选兼具词谱与词选的功能,在编选宗旨、编纂体例,标注符号等方面独具特色.梁启超等试图将长短句作为新体乐歌歌辞形式的构想,促进了分调型词谱体词选的盛行,体现出词之音乐性在晚清民国逐渐受到重视的过程.
李白出京后到他临终前有四次向人自述过待诏翰林的相关情况,即天宝三载(744)和杜甫交往中的闲谈;天宝十三载(754)魏颢“江东访白”时,李白对他的谈论;至德二载(757)请宋中丞推荐的自述;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临终前对李阳冰的口述.由于时代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场景不同,所叙述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分歧,比较其差异则能揭示其事实真相,描绘当事者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