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大气污染对气溶胶和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介绍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于2006年春季在华北典型地区进行大气化学、气溶胶物理与化学和云微物理的飞机和地面综合观测实验,分析华北地区春季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态污染物、气溶胶和云微物理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华北地区清洁大气与典型污染气团气溶胶和云微物理特性的差异;发展华北地区高分辨率的大气化学、气溶胶和云微物理过程的祸合模式,通过模式模拟结果与飞机和地面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华北地区春季气态污染物的输送转化过程、气溶胶的生成演化过程、云凝结核的活化和云滴的形成过程。项目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污染一干早地区大气化学、气溶胶和云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重要参数。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和北京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3年9月3-4日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是由在广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倒槽北伸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登陆热带气旋生成的低空东南急流为暴雨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低层增暖增湿促使层结不稳定加剧,而西风带弱冷空气的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可触发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大暴雨产生.鲁中山区西南侧有利
本文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对2003年4月17-18日山东春季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预报模拟比较准确的基础上,根据螺旋度(Helicity)理论结合稳定度条件,对这次暴雨演变过程中的螺旋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正的螺旋度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对应了造成强对流的雷达带状回波特征及强切变发生的位置;暴雨产生在850hPa螺旋度中心附近,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强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及暴雨的发
本文对山东省2003年春季和秋季两次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两次大暴雨天气都是受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强冷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地面冷锋抬升暖湿空气,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非地湿Q矢量辐合激发次级环,加强了暴雨区的上升运动;低层锋区湿斜压度增大和锋面东南部的偏南风急流、西北部的东北风急流产生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导致了垂直涡度的显著增长,加强了螺旋式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
利用1982~1999年周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逐日近地面风场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技术,研究了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爆发前后短时间尺度SST变率的异常性及其与近地面西南气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2周,南海和孟加拉湾海温的上升除与海洋现象有关外,还与大气的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关系;季风爆发后1~2周,南海和孟加拉湾海温变率出现较大差异,二者西南部海温降低,而其东海岸及西北部海温却升高;海温
利用华南地区58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多寡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关系密切,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偏少(偏多),则南海夏季风爆发提早(推迟).锋面降水偏少年,斯里兰卡低涡较早出现并向北扩展,与向北推进的苏门答腊岛对流活动结合,促使印缅槽的建立、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和东撤较早出现
本文抓住季风风向具有季节性反转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引入了"有向转角"的新概念,它与传统盛行风夹角的概念不同,能够反映风向逐日变化的方向性和旋转角度的大小.同时,发现不同地区风向的季节循环有六种基本类型:(Ⅰ)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旋转、(Ⅱ)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旋转、(Ⅲ)完全顺时针旋转、(Ⅳ)完全顺时针旋转、(Ⅴ)风向稳定型和(Ⅵ)风向变化不稳定型.且季风风向的季节性反转主要通过前四种旋转方式来实现.并分析
本文利用定义的经向环流圈指数讨论了1948-2005年冬夏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圈强度的变化,证实了冬季Hadley环流圈(对应正的环流指数,这里均是以环流圈上层为参照)增强、夏季其强度基本不变.这与以前很多研究者的结论是一致的.并且发现Hadley环流圈趋势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非洲大陆到印度洋(0°-30°N,0°-90°E)区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冬季,该地区经向环流圈的增强使得纬向平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可作为表征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急流增强(减弱)对应西伯利亚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加强(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急流强度指数与
气溶胶颗粒是北京的主要污染物,气溶胶粒子造成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较差的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2005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安装在夏延ⅢA飞机上的机载PMS粒子探测系统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的特征进行了飞机观测.根据不同天气背景情况,分别针对北京城市大气气溶胶排放、影响北京区域的天气系统的锋前、锋后特征和渤海湾区域对北京地区影响共3个飞行方案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进行了探测飞行,并对这些资料作了初步
本文将介绍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研究和发展的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CSDust.CUCSDust是以沙尘气溶胶微物理为基础,包含沙尘气溶胶的起沙和干湿沉降等过程.该系统依托中尺度气象模式,开发了沙尘气溶胶的平流输送和小尺度耗散方案.CUCSDust同时配有我国FY-2C卫星反演沙尘暴空间分布以及地面沙尘暴观测资料的同化系统,同时还配有基于我国最新地表特征的风蚀资料库.该系统成功模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