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卵丰度的空间插值算法比较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mosh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卵场的调查和评价过程中,为了得到鱼卵和仔稚鱼的平面分布并进行更进一步的空间分析,经常需要对有限调查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进行空间插值,针对其它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插值算法的效果比较及插值优化已有广泛报道.本文根据2014年夏季黄海北部鱼卵丰度数据,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s,RBF)、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3种空间插值算法进行空间插值运算,并对插值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分析显示,鱼卵丰度数据具有离散性,零值多,存在极大值的特点,经对数转化后,能有效降低数据的离散程度.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径向基函数(RBF)插值算法精确度最高,针对原始数据,插值精确度RBF>IDW> OK,对数转化后的数据,RBF> OK> IDW;对数转化后,3种插值算法的误差均方根均有所降低,RBF插值误差均方根降低17.25%,效果最明显,IDW插值降低3.69%,OK插值降低5.26%.
其他文献
海洋哺乳动物鲸豚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海域,由于鲸豚类捕食灯光诱集的鸢乌贼等渔获目标种类,容易被灯光罩网误捕。在渔民中走访调查发现,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作业过程中误捕到鲸豚类的情况很常见,多数渔船均有误捕到鲸豚类的经历。为保护南海外海鲸豚类,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利用2种类型的鲸豚类声学驱赶设备“Fumuda Pinger"和“DID 01”,先后随灯光罩网渔船开展了2个航次的海上现场试验,并
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2014年3月-2016年6月对珠江全流域12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20,283尾,隶属于138种21科8目。鲤
会议
渔业资源科学调查常用于收集高质量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数据以进行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资源调查设计优化十分必要,其有助于在经济有效的采样努力量下提高调查估计量的精度。对于估计单鱼种资源量指数、类群资源量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为主的多目标渔业资源调查采样设计,本研究应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评价和优化了分层随机采样设计的分层方案和采样努力量。在不同月份,对于不同调查目标,分别比较了不同分层方案设计的表现。对于大多
目的:了解黄河三角洲东南部、黄河入海口以北及黄河三角洲西北部的三个潮间带渔业产区软体动物在不同潮区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种类组成、分布、丰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的差异,为更加合理的利用与保护软体动物渔业资源开展此研究。方法:在黄河三角洲东南部、黄河入海口以北及黄河三角洲西北部的三个潮间带渔业产区各设置代表断面1条,于2014年5月、7月、9月和11月对软体动物的种类、生物量、丰度以及优势种在不同潮区和
会议
为获知台风在中国南海传统渔场的活动规律,以满足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安全生产及渔场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本文利用1959-2014年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选取分析了56年间影响我国南海22个传统渔场的台风活动特征.结果 表明,影响南海渔场的台风生成源地为西北太平洋海域和南海海域内,其中67.24%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有2类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均台风频数约有10.
北太平洋公海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并持续到现在的重要远洋渔场之一.为了解其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2007~2012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显示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CPUE超过2 t/d,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位于15
根据底拖网调查数据,统计了近期(2010-2015年)黄渤海甲壳类(软甲纲:十足目与口足目)的物种名录;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系统整理得到黄渤海甲壳类物种总名录.基于上述2个名录,应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研究了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特征.结果 表明:黄渤海新增分布种10种.近期调查捕获甲壳类共93种,隶属于2目39科66属,对虾科、藻
根据2013年5月、8月、10月和2014年2月四个季节在黄河三角洲临近海域开展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优势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鉴定出贝类36种,占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的60%,隶属2纲、9目、25科、33属.春季,平均生物量为208.54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228.25 ind/m2,最大生物量分布于17-3号站位(2681.4
会议
黄渤海小黄鱼主要划分为三个群系:黄海北部群系、黄海中部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为了探明三个群系的群体结构,本文选取2010年5月和2009年8月黄海三个群系共计26尾小黄鱼矢耳石样本,获取其二维投影图形,利用形态测量和椭圆傅里叶系数(EFCs)表征耳石形态特征;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技术测得耳石核区元素指纹信息.本文在小黄鱼耳石核心区进行了三次激光打点取样,经过有效元
会议
2016年6月,使用双频识别声呐Aris-1800对东港大鹿岛海域内的人工鱼礁进行调查研究,分别采用走航式和定点式观测方法对M型人工鱼礁进行多角度连续观测,对其水下形态特征,鱼类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双频识别声呐对人工鱼礁的水下整体状态进行观测是可行的。声学方法和钓具采样方法相结合,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了礁区水域内生物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行为变动情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