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初报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了8个不同类型的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3个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分析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参试材料中,亲本P1(612085-1)和P4(sGK958)在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上的加性效应值正向显著且较大,为优质亲本;P7(380027-030)在衣分上、P8(2028)在铃重和衣分上的加性效应值为较大正值,且达极显著水平;P1和P6(3392154-55)在E1(河南安阳)及相似环境下、P7在E2(安徽望江)及相似环境下、P4在E3(湖北荆州)及相似环境下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极显著的较大正值,在特定环境下可用作高产亲本.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显性相关系数为较大正值,表明利用杂种优势可以较好地协调高产与优质的矛盾;纤维品质性状中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断裂比强度间呈加性正相关,表明这3个品质性状可以协同改良.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1皮棉产量的群体超亲优势(Hpb)为14.4%,达极显著水平,F2皮棉产量的Hpb为5.9%,达显著水平.其中P6×P8和P6×P7为强优势组合,其皮棉产量Hpb(F1)分别为28.5%和26.7%,均达极显著,Hpb(F2)分别为13.6%和13.0%,极显著或显著;而且它们的Hpb大于5%的世代数(n)预测值为3.24和3.26,说明连续种植组合P6×P8和P6×P7至F3代时杂种优势也较强;纤维品质性状的超亲优势较小,杂种优势不明显.
其他文献
以拟南芥的AtMYB0(GL1,AY519590.1)基因为参比序列对雷蒙德氏棉D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比对,从该据库中调取与AtMYB0相似度比较高的序列.利用RT-PCR从徐州142 cDNA中克隆出棉花GhGL1-3基因.经RT-PCR从徐州142纤维组织中扩增得到GhGL1-3的cDNA,其开放阅读框为381 bp,编码由1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GhGL1-3蛋白
选用3个核背景不同的恢复系和7个不同的哈克尼西棉胞质不育材料作为亲本配置了21个杂交组合,在黄河流域河南安阳、黄淮流域河南西华和长江流域安徽无为3个生态区试点种植,通过性状调查与室内考种,采用朱军的AD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子棉和皮棉产量主要受加性、显性、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衣分和铃数主要受加性、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而铃重则只受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对于品质性状,长度、马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品质、产量和抗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人工去雄授粉制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技术已不能适应当前棉花杂交种子的生产需要.利用自配花杀剂ZDS-09-1,选择花朵喷药去雄,生产F1代种子,可以节省劳动成本60%,提高制种产量10%.
优选47个超早熟短季棉育种材料在武汉进行验证试验,调查各品系生育期、铃重、单株成铃,比较子棉产量,分析吐絮特性,结果表明24个增产品系在早熟性、吐絮特性、丰产性等方面表现不同,但稳定性和适应性表现良好,适宜在武汉种植.
通过在农三师农科所近几年对"蜜蜂在网室为棉花不育系授粉制杂交种的效果研究"得出:经过不育系制种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棉花蜜蜂辅助授粉前景十分广阔,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又能获综合效益的重要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措施,在促进喀什地区农业发展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抗虫棉抗虫基因单一、抗性风险日趋增加的状况,依据棉花密码子偏好,人工合成Cry5 Aa抗虫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棉花,并通过组织化学法及PCR方法对不同世代转化株进行鉴定,同时进行了抗虫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成功获得转Cry5 Aa基因植株,T1代转化效率为7.76%,T2代为73.1%,T3代为95.5%.结合PCR检测,T1代阳性率为2.35%,T2代为55.8%,转化
川杂棉30是以转基因抗虫优质抗病核不育系GA18作母本,以抗病恢复系Z0242作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F1代杂交种.其中母本GA18是通过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采用核不育两用系GA5与抗虫品系GK19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父本Z0242是从川737×岱15杂交后代中,经人工病圃抗病性筛选、纤维品质评价、农艺性状评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该杂交
尽管通过常规表型选择培育了大量棉花新品种,但因遗传基础狭窄,近年来陆地棉育种选择进展缓慢.借助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以黄河流域大面积推广的陆地棉品种sGK9708(中棉所41选系)为母本、陆地棉优质系0-153为父本构建的一个重组近交系为基础群体,构建由98个杂交组合构成的永久F2群体(IF2),于2009年在河北曲周、河南安阳以及2010年河南安阳、郑州等四个环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优势产区,在陆地棉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棉花单产、面积和总产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与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直接关系.南北疆几次大的品种更换,新疆自育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8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24号、新陆早36号、新陆早42号、新陆早48号、军棉1号等自育品种推广面积都在每年16
陆地棉产量高、适应性广,但黄萎病抗性和纤维品质较差,海岛棉纤维品种优良,高抗黄萎病,但产量较低,因此如何将海岛棉中的优异基因有效的转移到高产的陆地棉栽培品种中,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目标性状集一身的新品系,对拓宽陆地棉遗传基础和提高陆地棉纤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产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5为轮回亲本,以品质优异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海1为供体亲本,经过杂交以及高代回交,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