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F层间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碳纤维(CF)/芳纶(F<,12>)纤维混杂单向板在不同混杂比下的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力学性能,对混杂效应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混杂容器,考察了容器性能.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个局部化与整体化相结合的宏细观统计数值分析模型,来分析研究先驱体转化法(PPT)制备的单向C/SiC单边切口梁三点弯曲断裂的破坏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能够分析组份材料性能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能揭示材料破坏的细观机理.
本文用净成形真空液相压渗法制备了长为250mm的石墨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变截面梁,为进一步研制实用构件确认了工艺可行性.以悬臂梁的方式对试验件进行室温和350°C弯曲试验,介绍了夹具设计和试验方法.结果表明,M40J/LD2复合材料梁的刚度达到LY12对比件的1.93倍,复合材料样品的刚度受温度的影响比铝合金为小,体现了高模纤维的增强效果.
本文介绍了声-超声评定的基本原理、特点、系统配置及典型声-超声仪器的结构.该评定方法将声发射的信号分析方式和材料特性对超声波的传播影响相结合,特别适合评定复合材料结构和粘接接缝中的细微裂纹和相关的强度变化.
本文建立简单的力学模型,分析[(±45°)/0°]层板的热膨胀机理,并探讨零膨胀的设计方法.
本文介绍了氰酸酯树脂的合成方法,采用二步合成了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合成产率大于92.5℅,纯度大于97.6mol℅.本文进一步对该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能、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
在氧化处理后的碳纤维(CF)表面涂敷不同的偶联剂,石英粉用KH-550和脱膜剂处理,然后在双辊混料机上与BMI树脂熔融混炼,采用模压工艺制备CF/SiO/BMI复合材料试样,对其抗弯强度和吸水率进行测试.并且,用XPS分析了氧化前后碳纤维表面的成分和官能团.讨论了碳纤维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在含金属组分的SiO气凝胶骨架上采用气相裂解乙炔的方法制备出SiO/C/M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并初步考察了其在8-18GHz频率范围的电磁吸波性能.结果表明,随频率增加,SiO/C/M的吸波能力逐渐增强.
本文根据压电、导电原理,研制了CPE/BaTiO/VGCF新型减振复合材料.并测试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导电率随VGCF的变化情况.另外还根据动态粘弹特性和介电特性,测试分析了该复合材料随碳纤维含量不同对能量损耗的影响.研究了其减振性能.为研制、开发新型减振复合材料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文利用反射光弹性法对编织复合材料的变形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全场记录了光弹条纹模式,借助条纹分布特征分析了纤维编织结构与其表面应变非均匀性的相互依赖关系,确定了编织复合材料结构在最小单元尺度下的细观变形特征,为其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各向异性变形行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温台上,动态研究了Al、Au、Pt等面心立方金属纳米粒子在电子束辐照下发生的迁移、转动、接合等行为,结果表明相邻的金属纳米粒子相互接触形成金属/金属粒子结合和粒子的团聚,形成了Σ3到Σ176的重位点阵界面结构,主要是Σ3.在迁移和接合过程中,共格界面和孪晶界面连续移向纳米粒子的表面,最后,这些界面消失,形成一个大的粒子,这些粒子及其团聚体进一步转动.认为纳米粒子的接合机制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