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逻辑项与公式归纳证明的基础及递归定义的合理性

来源 :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52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题目中的这些问题在一阶逻辑建立的早期阶段就应该解决了,因为一阶逻辑元理论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它们。既然问题很早就解决了,那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旧题重谈呢?这些年来,我在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总是很难理解归纳证明的方法,不知这种方法为什么合理。 赋值的递归定义虽符合直观,但是其合理性怎样说明,学生也很困惑。我们国内的数理逻辑教材可能由于许多原因(我想大概主要由于定位于文科读者),对这些问题或谈得不深入,或根本不谈及,致使学生无法从书中得到答案或受到启发。写作本文的主要原因就是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推动如同自己一样的青年教师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教学。
其他文献
胡筠1898年2月出生于湖南平江县一户士绅家庭。由于是独生女,极受其父宠爱,从小便获名师启蒙,熟读四书五经。1924年秋,胡筠考入平江县城启明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叶挺的北伐先遣团攻克平江县城,中共平江县委派胡筠到叶挺部队政治处做宣传工作。她毅然放弃未修完的学业,随新组建的宣传队奔赴北伐前线。她写标语、办快报、教军歌、编快板,极大鼓舞了指战员们的士气。胡筠有时还
本文旨在阐述逻辑全能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该问题的不同方案。对于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逻辑的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1)语形方面。这主要是通过对初始公理和初始推理规则
通过在卢卡西维茨(Lukasiewicz)的三值命题逻辑系统之上添加“相信(B)”、“怀疑(D)”和“无知(U)”三个认知模态算子。一个形式的认知逻辑系统BDU得以建立。BDU是三值的认知
本文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引入B Kooi, J van Benthem[2004]提出的相对化公共知识,并且考虑群体隐含知识,通过归约的方法建立一个带有相对化公共知识和群体隐含知识的公开宣
除非我们把逞辑学局限在高度抽象的形式系统的建构或数理逻辑,否则逻辑学,尤其是非形式逻辑学的研究与知识理论应有密切的关联。逻辑学是评价论证的学问,目的在寻找和陈构正确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