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异常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热红外图像中时隐时现的异常条带或区域是否与地壳活动相关,它们是否具有地震前兆意义,或者能指示断层运动,是近年来地震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次实验中首次使用高速传输系统,实现了热场数据连续记录.而以往实验报道的最短记录间隔为1秒,不可能正确记录到破裂热场.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对陕西省渭河流域发生的洪水灾害进行了分析,其中有洪水的气象因素,如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水,另外也有洪水灾害的非气象因素,如水库泥沙淤积引起水位抬高,由此,提出反思并提出防洪措施.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和处理量越来越大,地震资料要进行大规模并行处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在油藏生产过程中,在同一油气田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地震测量,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征油藏性质的变化.通过特殊的四维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和追踪流体前缘.在同等情况下,时移地震要处理的数据量是一般地震勘探的三倍.所以,时移地震
根据经典的弹性理论,很容易得到圆柱状颗粒破碎的临界作用力为:F=πRK,其中R,K分别为颗粒的半径和抗拉强度.由于在岩石中,颗粒通常受到来自周围数个颗粒的作用力,这限制了张应力在颗粒中的分布范围.这导致在颗粒状的高孔隙岩石中,颗粒更容易发生局部破碎和崩落而非贯穿颗粒的劈裂.为此本文采用了一种简化的后期处理方法——减小颗粒半径.将以上颗粒破碎条件和后期处理引入PFC软件中,并对不同颗粒尺寸分布的样品
图像形态学是一种非线性处理和分析理论,其系统性和严密性不亚于传统的线性理论.图像形态学本身是对传统理论的延拓,使得经典的方法得以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层次上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入地了解经典算法的性质,并在更广的范围,以更灵活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改进,形态学基于探测的基本思想,从集合的角度来刻画和分析对象,确实反映了自然界中一类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一新视点的选择使其开辟了一个新应用天地,使我
本文处理了中国1900~1996年间6.5级以上的311次有效计时地震资料,得出发震时太阳系主要运动天体所处的位置,统计地建立发震率模型,再试图预测任意时刻的发震概率.选用这些资料的优点在于它们均有记时信息,故可计算出精确的天体位置.
人生的变化并不是仅由于自己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而是和环境息息相关的,天体的存在与变化同样能对人体构成影响.不仅人类有23天、28天的周期,动物、植物同样有23天、28天的周期性变化.
天山是规模仅次于青藏高原的陆内活动造山带.有关天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对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模式,尚未达成一致认识.高锐等认为塔里木盆地向北俯冲、准噶尔盆地向南俯冲构成的"双向俯冲"是天山隆升的动力机制,地壳变形以缩短增厚为主.赵俊猛提出的"层间穿插消减模式"认为以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地幔的单侧俯冲为主,南、北天山的上、中、下地壳层之间明显的相互穿插,是地壳变形的主要方式.
几十年来人们致力于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的研究,确定天然气水合物胶结类型是正确估算其含量的关键因素.其中,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纵波速度和泊松比异常分析是一种有效研究方法;BSR反射振幅随炮检距(AVO)以及随入射角(AVA)变化,也是研究BSR之下沉积层有无游离气的一种重要方法.
天津正规气象观测始于1887年,百余年连续观测并保存资料无中断,而且,天津降水资料能够代表华北中东部平原地区.因此,运用小波分析方法探讨天津百余年夏季降水的周期变化规律,无疑是开展气候预测工作的重要基础.
针对低渗透油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特点,本文在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优先选用核磁共振测井T分布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且在该地区缺乏核磁共振测井的情况下,通过对大量岩石物理实验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储层综合物性参数与孔吼半径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95﹪以上,说明可以用综合物性参数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