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探究

来源 :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金融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追捧,我国居民及企业对绿色信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当前我国绿色信贷的信息披露水平低,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绿色信贷要求矛盾突出。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推广绿色信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环境保护和绿色信贷公众认知;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其他文献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学派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最终走向意见不同,乐观主义认为这两者最终和谐,悲观主义认为这两者始终处于冲突过程中,但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外部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进行生态补偿,政府与市场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如何却没有定论.本文将从对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市场环境主义的质疑开始,指出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主义在生态补偿中的失灵问题,并提出以政府或财政为主导的非市场环境主义,对非
通过梳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对公平的理解,并结合公平理论和公平差别阈理论,本文总结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内涵,并构建出以公平制度框架为基础的基本养老保险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完整评判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内涵就是要实现起点上参与权的公平,过程上养老保险制度法规条文的平等,结果上养老保险待遇分配与调整的合理.起点公平的评判指标包括覆盖率、领取条件,覆盖率越高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做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论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发展战略,并在国家发展上确立了“习核心”的领导机制,在国际经济改革上强调了建立中国国际税收政策研究中心的应对方案;学界也结合实践发展适时提出了新市场财政学的创新理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相关概念和理念尚未被理论界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相应财经热点也无法与理论
创业投资因其对于创业企业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被认为对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对创业投资出台了系列公共政策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公共政策是否有效增强了创业投资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创投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积极性呢?对于上述问题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本文基于双重道德风险创业投资模型,探索中国公共政策影响创业投资活动的理论机制,发现现行政策虽激励了大量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实践,但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原有的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显得迫在眉睫.然而,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速缓慢,再加上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以往由政府包干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在传统模式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低水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此,如何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热议的话题.在本文
有效的法律体制是化解PPP项目运营风险,提高PPP项目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中国PPP法律建设很不完善,上位法尚未建立,下位法存在重叠和冲突的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当前PPP的法律建设现状,指出了PPP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法制问题.鉴于此,本文从立法进程、监管机构、财政风险防范、民间资本利益保障、地方政府信用、融资体制及法规衔接等几个方面,为PPP的法律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市场财政学主张政府与市场并非对立关系,市场是一个平台,政府在市场这一平台上按照市场规则与私人部门交易,双方通过竞争机制缔约合同,政府与私人部门是平等关系、使公共价值与私人价值目标同时实现,政府通过采购方式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PPP模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新市场财政学能阐释PPP模式目标价值、契约治理、平等地位、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同时为中国PPP模式的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首先利用超效率DEA模型,以陕西省享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37个县域为例,评价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亦即生态补偿效率;其次,测算2009-2014年均生态补偿效率的马奎斯特指数及其分解,并对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等进行纵向与横向分析;最后,采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影响生态补偿效率的外在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基于国情,我国从空间上划分了国家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并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从国家角度对重点国家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以激励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但资金的补助仍然没有换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变化.究其原因,除生态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等客观因素外,本质上是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缺乏对居民的激励机制.本文将结合个人特征即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
本文旨在构建出一套能考察陕西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由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在概念界定、指标选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操作上的局限,设定的指标过于理想化或者数据难以收集都给撰写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今后的文章中还可以继续深人探究,不断完善陕西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且与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相对比,借鉴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