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活化与传承传统手工艺

来源 :201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国内外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进程的了解及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介绍了较典型地区的现代发展方式,从而提出了传统手工艺活化的重要性,总结了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具体措施,具体包括创新材料,解构工艺和融入设计.现代工业设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色,华人丰富的文化传承,是值得人类珍视的文明宝藏,因此,本土设计师应开拓思路,总结经验,重塑传统的当代价值.
其他文献
对这幢小房子来说,材料选择与做法均以空间内外为分隔界限。空间的“外”指三合的“U”形大棚,无论屋面、墙面的内外、地面均以苏州产水磨青砖贴面,油灰打底,禁用水泥。砖料用大青砖(俗称“大金砖”)切割打磨,以断面有雨点斑者为最佳。所有屋顶的底面、二层楼面及楼板底面均为清水混凝土面。空间的“内”指大棚下的房子,包括它的外墙、内墙,均为白粉墙,麻灰打底。“三合宅”短边向水池立面为特制钢结构透明玻璃幕墙。半室
第五届圣保罗建筑与设计双年展与上一次第四届双年展时隔25年,此次重新开展,可谓是全球建筑与设计届的一件大事。展会以“大都市”为主题,展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不同地域的城市发展和建筑设计状况。同时,组委会邀请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约翰内斯堡、圣保罗六个有典型代表性的“超大城市”为例进行主题展示,通过处在不同发展条件下的六个“大都市”的比较,反映“都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求解决的途径。
地区建造是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方法的一种有益的途径。当邯郸学步似地从西方学习了一点混凝土和钢材的皮毛,又逐渐忘却了自己传统的材料、工具和技艺,地区建造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从材料和技艺等方面重新唤醒中国木构建筑和传统工艺的潜力。在中国,建筑师曾经是一个匠人,懂得怎样制作,现在看来,也许还是做一个匠人的好。希望建筑师能多一些匠心,多一些匠艺,为中国而建造。
自从机器大工业提出了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以来,设计师们为寻求问题的完美答案,用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历史阶段技术发展的状况,对各自的方案提出了反驳与修正,使问题的答案趋向完满。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技术开始发挥艺术的功能”,设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作为一架桥梁,促进着两者的整合,尽管常常有向技术或艺术中某一方面的倾斜,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放弃任何
“2004为中国而设计”的命题,强调了三大要素:时代、地域、传统.时在2004年.2004年处在21世纪的开端时期.回顾上一个世纪,那是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设计竞争加剧,建筑思潮多元发展的一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盛极一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占据主流,但是现代主义建筑较多地体现了理性、秩序和纯净,其超越时空的恒定美的形式超越了功能背景、民族习俗,而被世界各地
1988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室内设计专业内容扩展至室外环境设计,随之,全国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在当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境况下,为了及时满足城市建设对室外环境设计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立,极大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新学科,开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是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以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起点,发展艺术类、
这篇反映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之教学面貌的文字,主要是围绕毕业设计专题的教学实践而叙述.每一位教师,都极其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研究、实践和教学,但各自的研究立场、实践方式以及教学的着眼点等却不相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才使得这个教学群体能与学生、与学界、与市场等形成较深广的关系,能使专业的面貌在不同的时段产生较明显特点,以形成差异性和递进关系,这些为我们即将起步的建筑学专业奠定了基础;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建筑师已经开始应用生态学理论设计“生态建筑”.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次大会,以“建筑·人口·环境”为主题,较早地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环境、自然资源及能源危机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了“生态自然”、“人化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人道主义自然观”等等新的理论概念,这
包豪斯对我国的设计类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济大学建筑系就是一所比较全面地贯彻包豪斯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包豪斯的办学理念不仅对于建筑学的教学,而且对于室内设计教学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多年来的包装设计教学的实验与实践为基础,将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反思,对已知的界限进行不设界的探索,希望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