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部地区酸雨的分布及其与地面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福建东部地区宁德市、福州市和莆田市三个城市的13年酸雨资料,分析了东部的酸雨年际和季节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酸雨分布和地面气象条件关系.得出东部地区多年降水呈现酸性,其酸雨的酸性顺序为宁德市>莆田市>福州市;酸雨的分布特征与降水量、湿度、风速风向等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借助mozart模式,逐一计算分析影响大气中CO浓度变化的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发展一种新的方法,利用2004年MOPITT卫星观测的月平均CO柱总量浓度反演CO的源排放,得到2004年3.75*3.82分辨率的格点源强分布,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起到一定的参考依据.对比模式模拟与mopitt观测结果表明,总体上MOZART模拟计算的CO分布比MOPITT的CO浓度要低20~40%,但在冬季欧洲、南美、
文中对2005年5月10日出现在冀南地区的强对流型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沙尘暴形成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发生时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垂直结构迫使本地沙尘向空中扬起,上游沙尘暴多发区的沙尘通过高空西北气流输送到下游地区;高空急流高度下降引起的动量下传是地面产生大风及沙尘暴的动力因素;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为高层负值、低层正值或对流层均为正值分布,水平分布特征则反映了强对流天气的位置,沙尘
利用2003-2004年济南市紫外线观测资料和历史同期的地面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济南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济南市同期的温度、湿度、云量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气象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外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天空状况对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较大,其中又以低云量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最大.而从相关性来看,气温与紫外线辐射强度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气压,通过对气象
廊坊市地处华北中部,本文利用廊坊地区1964年到2004年四十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廊坊地区沙尘暴在时间、季节及空间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初步总结出了其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提高对华北中部沙尘暴的预报能力.
使用NOAA气象卫星AVHRR不同季节的12次数据,将热岛强度的极值△Ta进行平均,全年成都市和中小城市△Ta的平均值分别为5.75和3.35℃;夏季的平均值最大,分别为7.50℃和4.84℃;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分别为3.33和1.62℃.白天和夜间△Ta的平均值比较,成都市分别为7.39和3.46℃,白天是夜间的2.14倍;中小城市分别为4.44和1.83℃,白天是夜间的2.43倍.与16
在对历史上河南省冬春季沙尘天气的气候背景特点、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流层参数建立了1套定性和2套定量预报方法,并参考中国气象局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建立了河南省沙尘天气的短期预报业务平台.
本文利用1999-2004年天津气象铁塔站的花粉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相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花粉年季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以此为基础,进行花粉浓度预报效果较好,这对提前预知花粉的浓度变化,预防和减轻花粉过敏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河北省中南部沙尘暴年代际演变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较大,月际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对2005年4月19~20日河北省中南部的沙尘天气从天气形势、产生机制、物理量场、单站气象要素等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沙尘天气是西北路径冷空气引发的锋后西北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不断加强的高空西北风和地面冷锋入侵是沙尘暴爆发的重要动力机制,前期持续增温和降压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沙尘天气发生前后单站气温、气压、风
本文利用河北区域40个测站近50年的长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区域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季变化规律和大气温度日较差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气溶胶观测资料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过去50年来,河北区域不论南北,年平均气温及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较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尤以冬季最低气温升高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幅较小.冬、夏两季气温日较差60年代至90年代有明显变小趋势,同一季节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季
本文利用天津市公安医院2001-2005年、天津市胸科医院2002-2005年逐日过敏患者皮肤试验病例,天津市河西区气象铁塔站2001-2005年3-10月逐日花粉监测资料,天津市多年逐月气温、温度、风速、水气压等气象资料,研究过敏性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病季节分布规律、发病年龄、主要致敏原种类.结果表明:在13种过敏性疾病中花粉占32.3%,是最主要的过敏原,其次是室内尘土、螨、多价霉菌、桑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