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社会的契约文化及其现代化改造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契约文化中蕴含着诚信、自律等现代契约精神的法治基因,一诺千金、重义轻利等词语所描绘的场景让不少的现代人怀念古代中国的淳朴风气。但是,传统契约文化有着特殊的产生背景,相比现代契约精神,其产生原因与内涵有着鲜明的特点。传统社会契约文化扎根于小农经济社会,适用范围有限。强调个人自律,稳定性不强。产生于等级社会中,不包括平等意识。笔者认为,要对传统契约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要有破有立,在破中立,在改造中创新。摒弃特权意识,树立规则意识,践行自治意识。
其他文献
在本次新刑诉法修订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特别程序中的一章被单独列出,目前,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探讨也在日趋深入,本课题旨在以分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实际为依托,结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规定,对检察机关适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诉讼程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具体适用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配合、完善新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具体建议方案.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更好地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的思考和探索,社区矫正进入他们研究和尝试的范围.2011年修正的《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都对社区矫正作出了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成为一项法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但是,法律的规定过于粗疏,操作性不强,以致目前未成年犯适用社区矫正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意欲完善社区矫正,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从减少未决羁押的角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该制度的设立契合"少捕、慎诉、少监禁"的工作理念,是减少未成年人审前羁押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值得研究探索.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我国强制措施改革的一项重大进步,同时对于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度已经确立,如何真正贯彻落实仍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思考和探讨,并制定实施细
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制度是涉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局、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检察机关的视角切入,探究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制度的运行状况,通过流程梳理、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外地未成年人数量众多、难以落实观护帮教、检察机关对作出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缺失衔接性的帮教等制度盲点;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现有制度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法律政策交叉、司法能动与法
201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确立了一定条件下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随着该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又掀起了一个讨论该制度的小高潮,使得对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探究从理论延伸到立法,甚至到司法实践的回应与检讨.本文首先肯定了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价值,对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的现行规范进行了分析,认为立法并未固定股权流转的模式,这不属于法律漏洞,应该在私法自治的精神下还原学说的工具价
本文试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视野下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念和利益的冲突.而这些不同的观念和利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仅仅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框架,还不足以来解释和指导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因此需要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功能泛化的金字塔型传统社会"向"功能分化的网络型现代社会"的演变逻辑才是理解如何进一步
近20年,中国府际合作实践积累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现实的政治术语,而多层级、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专项治理"即为此中一例,虽然这类词语频现媒体并广为实践,但对其深入的学术分析和理论归纳依然匮乏.本文视专项治理为中国府际合作实践中的常态治理手段和特有政策工具,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专项治理"实践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其内涵外延界定、历史脉络演进和运行机制的初步探讨,挖掘其在治理时机选择、决策参
作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创立者之一,董必武提出了诸多法制思想,而其"人民司法"思想则是根本,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群众观点.董必武同志认为,无论是支援战争还是领导经济建设,政府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揭示了人民政府的根本使命.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但因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面临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因各种利益诉求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日趋突显.在此大背景下,在经济社
董必武曾受过系统的法学正规教育,深知诉讼程序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长期从事和分管政法工作中为新中国诉讼法尤其是刑事诉讼法的建立、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维埃时期,董必武对刑事诉讼程序的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刑事诉讼法的起草工作也在进行,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条例》草案。在诉讼法
董必武同志一贯重视律师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他曾提出"律师制度是审判工作中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不可缺少的制度".本文从提出同一律所律师为同案不同被告人辩护现象入手,分析了此类辩护现象产生的社会关系、经济成本、诉讼效果三个层面的原因,并以董必武法律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同一律所律师为同案不同被告人辩护现象产生的五种弊端,建议法律明确除偏远地区只有一个律所或律所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审判需要等特殊情况外,同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