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溶氧浓度ATP控制技术应用条件优化

来源 :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强高溶氧浓度对水袋海胆的ATP控制保持效果,以ATP%为主要指标,K值、细菌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值为辅助指标,对其应用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氧气充填条件下,贮藏末期时,其溶氧浓度为(0.37±0.004) mmol,仍明显高于氮气组和空气组;浸泡于人工海水组的海胆2d后ATP%明显高于、K值明显低于3.5% NaCl组;不同温度条件下ATP降解速度:常温>(4±1)℃>0℃;且0℃条件下TVC、TVB-N增长均较慢,pH值变动范围较小.因此,实际应用中建议采用氧气充填,无需中途补充氧气;浸泡介质采用人工海水;流通及贮藏温度采用冰温.
其他文献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BDE-209 (0.1 mg/L、1 mg/L、10 mg/L)和BDE-3(0.001 mg/L、0.01 mg/L、0.1 mg/L)的海水溶液15 d胁迫下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以及在清洁海水中恢复阶段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BDE-209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
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水解酶联合自溶作用研究获得南极磷虾水溶性多肽的优化条件,主要分析正交处理条件下南极磷虾多肽的构成特点.以蛋白水解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水解时间(4h、8h、12 h)、水解温度(25℃、37℃、45℃)设置相应的因素和水平,通过凯氏定氮、氨基酸分析研究了获得水溶性南极磷虾多肽的优化条件,分析了南极磷虾酶解液的粗蛋白数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酶解的最佳条件为使
头足类的硬组织具有稳定的形态特征、良好的信息储存以及抗腐蚀性等特点.本文基于2007年2-5月和2010年1-3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品中,提取出625对耳石和787对角质颚,测量耳石的10个外形数据和角质颚的12个外形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不同群体(冬季产卵群体BNS;秋季产卵群体SPS)不同性别的形态参数进行分析,并推导出判别函数.结果表明,BNS群体耳石和角
2011年春季4月和夏季7月对浙江省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内22个站点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具有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表层分布上春季叶绿素a分布范围为1.64~9.14 mg/m3,均值为4.23 mg/m3;初级生产力以碳计均值为1 592.36 mg/(m3·d).夏季叶绿素a的分布介于5.89
2009年夏末在长江口外海区进行了共计56个站点的大面观测,内容包括盐度、温度、DO、叶绿素a、浊度等.长江口外海的叶绿素a分布可分为四个特征区:(1)水温大于22℃,盐度低于30,表层浊度1~3 NTU,高度层化的长江冲淡水扩展区,浊度锋向海侧存在一个叶绿素a浓度超过10.0mg/m3的高值区,最高值为53.6 mg/m3.叶绿素a高值区下层存在DO浓度小于2.00 mg/L的低氧区,最小值仅为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海洋经济鱼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PFOS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96 h急性毒性,同时分析PFOS胁迫(0.1mg·L-1、1 mg· L-1、2 mg·L-1)15 d和净水释放(1d、2d、3d、7d)过程中真鲷鳃组织中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FOS对真鲷
本实验比较研究了两种体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青刺参和红刺参在自然光、黄光、绿光和蓝光下的生长与能量分配,以期为刺参池塘人工养殖技术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光色对青刺参和红刺参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青刺参在黄光和自然光下生长最快,在绿光下生长最慢;红刺参在黄光下生长最快,在蓝光和绿光下生长最慢.青刺参和红刺参之间的生长仅在绿光和蓝光下差
通过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利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所取得的32个站点的大眼金枪鱼渔获数据,以及测得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溶解氧浓度、水平海流及垂直海流数据,应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各水层(80 ~240 m,每40 m为一层)中各环境因子与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建立"栖息地综合指数(integrated habitat index,IHI)模型"用来预测其空间分布,并利
由海产品中麻痹性贝毒(PSP)导致的食物中毒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理想的解毒药物.本研究以栖息于中国南海海域的潮间蟹,钝齿短桨蟹(Thalamita cren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小鼠试验,在探讨不同EDTA浓度对螃蟹体液中和PSP毒性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螃蟹体液中起到毒性中和效果的功效成分,为麻痹性贝毒的抗毒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EDTA试剂对PSP的毒性无显著影
利用1982-2008年日本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捞数据,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分析,并使用广义加性模型,假设三种方案分析经度、纬度、年度、月份、表温与渔获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繁殖期间,0 ~10°S,5° ~15°W和0~10°N,30°~40°w海域渔获率平均值分别为9.92和7.8尾/千钩,高于其他海域;方案三的解释率为46.2%,经度、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