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夨”字及相關問題再議

来源 :第七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kongl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以"夨"为偏旁的字"昃"和"(吴)"其异体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得到"矢"只能与"大""夫"一类独体字互换,而不能作为"(吴)"的省体或读作"(吴)"."(吴)"从口从矢会意."叔矢"不能读成"叔虞"."夨"的甲骨文头部弯折处加半圆的形体,半圆是指事符号,突出其倾斜特征,避免因形体简化而影响字义的表达.
其他文献
西周金文及传世文献中多次出现"虎臣"这一名词.《尚书·顾命》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伪孔傅谓"虎臣"即虎贲氏,之后各家大多因循此说法.综上所述,虎臣一词在金文和传世文献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周王的近卫部队,承担保卫周王,听命出征的职责,又是指这一只近卫部队的主官,而这一部队的来源,当与异
官名研究是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先秦史、古文字等学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晋国官名的研究亦不例外.首先,通过对晋国金文所载官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晋国和西周王朝在职官制度、通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其次,通过对晋国职官品阶、职贵等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铭文本身的理解.最後,我们可以用出土的晋国职官名来印证或补充《周礼》等傅世文献的记载.据我们的统计,晋国金文所载职官共有七个,即:
三门峡虢国墓M2009是经科学考古发掘的一座春秋早期的大型墓葬,墓主虢仲地位很高;通过研究墓中出土器物,系联相关铜器铭文,结合出土及传世文献相关记载,可知墓主人虢仲为春秋早期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
近年新公布的商代铜器(兹)尊,铭文长达36字,内容记载了商王祭祀、飨酒、演奏乐舞等重要礼制内容,价值重大.铭文中有"(肖)"字,各家释读意见争议较大,或释为前、或释为通、或释为踊,其字有可能是"之同"二字合文,在铭文中读为"置庸",即摆设乐器大铙,是器主受赏的原因.
作者通过对"德"字字形及其用法的释读,对德字的产生和含义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德字产生的标志,在字形上表现为心符的出现,在含义上表现为承接了"直"字"关照"之义.商代甲骨文中,直及其繁体值在表关照及得到义时,皆不能读为德.德字出现于西周时期.德又被称为"明德",老子针对性地提出了"恒德"、"玄德",对德予以正名.
春秋文献中的"作"都用作单音词,其义项有"制作、制造、建造","起"和"为、充任"."制作、制造、建造"为常见义项,此义项的"作"是一个带成事的二价动作动词,它的配价是施事和成事.春秋金文常见的"某作某器",当为一个双宾语结构.传世文献所见的"作僖公主",其结构也应与"某作某器"相同."某作某器"可以理解为"为某人作某器",是一种为动用法.
就传世文献来看,动词"敬"始见于上古前期,动词"尊"始见于上古中期,在上古中期和后期,"敬"的出现频次均高于"尊".词义方面,"敬"与"尊"义位数量的变化并不凸显.二者词义的引申轨迹异中有同,但核心义位都较为稳定.语法功能方面,"敬"以不带宾语为主,"尊"以带宾语为主,二者存在较大差别.此外,"敬"与"尊"在表"敬"义和"尊崇"义时具有同义关系,但二者在具体应用上仍存在一定差异.
甲骨文有写作()等形体的字,旧释"监"、"盗"、"頮"、"?"等,学界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通过考察,否定了释"监"、"盗"、"頮"之说,(|)肯定了释"?"的意见,并加以论证.同时,认为"酓"与"?"也应是一字之异体.
大克鼎中有两个从兔的字,过去多被误释为它字.一是"悤(聪)()厥心"的(),该字上部所从尚不清楚,然卜部所从应是兔字,可读为"逸"或"怿",表安乐.蔡侯申盘有类似的表达.另一个从兔的字是"()于上下"的()字,该字应是从玉从兔,可读为逸,在文中读为"肆",表祭祀,"肆于上下"即祭祀天地神祇.
甲骨文里的()、()、()为一字异体,会"引土而出",即翻土之义,都应释为"坺".()字应分析作从臼从土方声的一个字,是在()字基础上添加声符形成的又一异体."坺田"应是垦荒一类的活动,关系到殷王室的强控制力的维持甚至是殷王室的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