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空中云水资源分布及人工增雨潜力研究

来源 :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云水资源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前期相关研究,空中水资源存量远大于地面得到的降水量,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为了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充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由于干旱涉及气象、农业、水文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因此可将干旱可分为四类:即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传统遥感干旱监测往往以地面土壤含水量或植被指数为监测标准,侧重于农业干旱监测,从而使干旱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本文尝试采用大气含水量、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建立一种简单且意义明确的气象条件干旱指数(Weather Condition Drought Index,WCD
本文利用宿迁气象资料服务平台统计了宿迁一市三县1961-2010年的高温历史个例,分析了宿迁市高温的年际、月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宿迁地区4个站点中,泗洪出现高温的频率最高,而沭阳最不易出现高温。对1961-2010年高温值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得出高温发生时4个站点最高气温在35℃≤T<36℃都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是达36℃<T≤37℃区间的高温比例较高,市区、泗阳和泗洪37℃≤T<38℃所占
实际业务研究表明,由于海陆热力非均匀性诱生的海陆风与雷暴之间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沿海地区天气预报漏报率的提高。总体而言,国内外对海陆风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海陆风对雷暴的可能影响及其物理机制,用中尺度WRF模式针对2009年6月4日至6月6日宁波地区典型海陆风影响下的雷暴个例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通过改变下垫面植被类型的敏感性试验来探讨不同海陆风影响下雷暴的发生发
本文主要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闵行区近年来的降雪气候特征。发现近些年来闵行区降雪过程不多,降雪过程比较弱且持续时间不长,并初步探讨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而,2008年冬天闵行区也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降雪持续天数长,积雪深度深的现象,并从气候背景等方面给出了初步的解释。从而进一步分析未来若形成相同的气候背景,闵行区将再次发生降雪偏多的现象。
本文对国电谏壁发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析建设项目遭受雷击损害的可能性,本文分详细阐述了雷击风险评估背景资料、区域雷击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建筑单体雷击风险评估、雷电防护相关参数分析、雷电防护设计指导等,以降低雷击风险,减少损失。国电谏壁发电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南20km,在长江南岸,处于苏南电网中心,是华东电网的主力电厂。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7-8日11号台风"海葵"登陆前后环流、热力结构、强度及暴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时结构完整,眼清晰,西北以及东南侧螺旋雨带的回波强度强,东北及西南侧弱,出现非对称性结构特点。台风登陆后,外围云系沿台风环流反时针旋转并移动,东侧密蔽云区向台风北部移动。
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小尺度数值模式相结合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己被广泛地用于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与法国CFD模式Meteodyn WT相结合的方法(WRF/WT),设置两种数值模拟方案,WRF/WT-121模式系统和WRF/WT-1模式系统,开展了广东省海陵岛地区03年9月1日——04年8月31日水平分辨率100m×100m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并对比WR
本文利用南京、上海和杭州三站的常规探空资料,苏州站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和苏州自动气象站数据,比较了微波辐射计与临近探空观测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以及10km以下误差随高度的演变情况,并且分析了在三种不同天气过程(降水、强对流和大雾)中微波辐射计探测要素的表现特征。
由于城市发展,城市化的活动强度和影响范围十分显著,改变了城市地区下垫面特征,原有的植物覆盖自然下垫面被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代替.城市下垫面的独特性质作用于局地的天气、气候,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7月23日13:30左右开始,在南京主城区上空发生了一次雷暴过程,其发生发展突然、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局地,同时带来较大强度降水.
为更好地分析江苏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选取24个24h有人值守的国家基准站和国家基本站的1960~2011年的地面观测场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省沙尘天气出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沙尘天气季节分布不均匀。由冬至春,沙尘逐渐增多,4月达最大值,其中3-4月份为多沙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