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兼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测评

来源 :2016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准则层指标和具体22个方案层指标,方案层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以减轻设定的主观性.在此基础上,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使用2013年的数据对27个城市进行测度并排序.最终结果显示:苏州、杭州、上海、南京、无锡这5个核心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领先位置,这似乎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其环境治理状况也好,也许这是城市环境治理中规模经济的体现,值得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的"摇篮",1916年开始北京西山地质调查,1920年出版第一部地质调查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2016年恰逢100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轮区域地质调查,北京率先
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功用和内涵入手,试图对文化以及地质文化确立一个精确的概念,并结合我国1999-2010年底的新一轮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阐述地调工作与推动地质文化大繁荣的内
中国的地质调查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后起程,有几个具体的背景不能忽视.换句话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应"运"而生的,有其逻辑自洽的合理性:一方面,鸦片战争之后,看到西方列强在自己
本文将消费者对于环境质量的偏好纳入到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之中,构建了一个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如何设定当地的环境标准,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流动,进而影响了区域环境质
本文提出包括资本配置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所得税效应等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补贴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利润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经济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是否可以破解"资源诅咒"的思考,构建了一个附加技术创新的两地区三要素模型,通过理论推理证明了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而只
会议
今天,共同追溯地调百年发展历程,探讨地质行业人文精神,恰逢其时、立意深远。借此机会,谈几点意见。一要不忘初心,沿着地质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要继续坚定地忠于党的地质调查事业
一部中国地质教育史,是中国百年时代精神精华的浓缩与再现.中国地质教育理念和精神的历史演变分为4个阶段.中国地质教育创始期的理念与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教育的理念与
2010年后,东北地区已呈现出经济下行态势且趋势愈发明显.重工业和国企为主"双单一"经济结构、创新能力较低引致价值链低端、外部资源利用较少和人才外流以及地方政府低水平路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建立了研究欠发达地区开放政策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边缘区不同对外开放政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