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来源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h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推行关系到我国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出现了不少问题,成为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障碍。本文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实践,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些宏观问题进行概述,并从民事证据制度的角度,对民事审判方式的具体制度进行探研。
其他文献
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定义“包容性”增长这一术语的含义。这个词经常与一系列其他的术语交互使用,包括:宽基础增长,共享式增长、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本文力图阐明这些词语的异同。  本文主张包容性增长分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着眼于发展速度,也关注发展方式。传统上的贫穷分析与增长分析是相互割裂的。本文描述一些概念性的因素,为的是一个分析策略,这种策略旨在整合贫穷分析与增长分析这两个方面,识别并优先处理各国特有的
任何国家司法制度都来源于传统、取决于国情,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愿望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司法国情和制度条件下,司法制度呈现出明显差异和个体特征,并因应经济社会变革和政治条件的变化,适应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实现特定条件下的政治统治、社会控制和公平正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立足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和现阶段基本司法国情。本文试图以此为视角,对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司法制
从严格规则到接近正义、寻求和谐,这既是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发展的30年,又是法院改革创新和大有作为的30年。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实证考察,在揭示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亦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检讨,并立足于我国司法体制和司法环境的现实,从和谐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就今后一个时期法院如何开展审判和执行工作提出了确立渐进式的和谐司法目标的前瞻性构想,并从树立“三个至上”
司法独立不仅是法律问题,而且是政治范畴内的重要内容,它的理论与实践,确立与完善是人类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反映;司法独立是历史不断演进的结果,是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司法独立不仅需要制度性安排,更需要全社会公民的文化认同。因为“文化是制度之母”。司法独立在理论上是一个原则,在实践中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立和完善中国本土化的司法独立制度,必须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既要积极吸收司法独立这一人类社
案例指导制度是一项既区别于英美法系判例法制度又不同于大陆法系判例制度的中国特色产物,是我国司法观念变革与制度变革相结合的一项新制度,是一种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并顺应世界两大法系逐渐融合发展大趋势的制度变革措施。案例指导制度以成文法为主、案例指导为辅,它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有效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树立法律权威,同时能够积极推进司法实务与司法理论研究的良性互动及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全国法院开始了一场立案工作的大改革,各级法院从无到有建立了立案庭。改革的目的非常明显,破解告状难,方便群众诉讼,同时规范司法行为。改革以来,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立案庭的工作职责也不仅仅局限为立案审查,流程管理、涉诉信访等职责也渐渐归并到立案庭。到现阶段,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有了更大的进步,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有了显著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回眸和反思这场具有较大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民众对法院态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了充分信任、热情下降、充满期待、怀疑徘徊等四个阶段。当前,虽然法院建设和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举目共睹,但是受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加之法院自身的一些因素,司法权威正日益受到挑战,社会民众与法院的距离感越来越明显,社会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普遍增加。导致司法与民众关系疏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法院自身而言,不假思索地投入到社会改革的大潮中,一定程度上把法院作
随着我国司法进入到结构性和功能性并举的改革时代,法院为契合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构建,正在积极地以更高的姿态努力希望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司法公信力在民众心目中却日趋淡化和动摇。这一悖论引发了众多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对司法改革方向问题的关注。本文从当前司法专业化和司法平民化两种改革主张的争论出发,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改革发展道路,即司法社会化。全文以司法社会化为研究视角,采用解构分析
作者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司法权本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司法权本质应当是社会控制权的观点,并以此作为研究司法权理论的基点和实践导向,提出了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走有中国特色的法院改革与发展之路的理论构想。
司法裁判作为一个复杂、高度专业性的课题,经常被司法者用高深莫测的法律专业用语、枯燥琐碎的概念及单纯技巧性逻辑使之与民众隔离,而另一方面,司法裁判与社会发展相脱离,使司法裁判在目前社会背景的映衬下愈发苍白,无法在现实社会结构中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司法裁判做为特殊社会角色无法显现。司法裁判不仅是法律的宣示,而更要在法的安定性下,通盘考量各种要素,实现社会赋予司法裁判的能动职能。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