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道路及长输管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第二十届中国遥感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djflsk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铁路及长输管线由于线路长,跨越区度大,地质条件复杂,造成线路走廊带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传统人工调查范围窄、外业劳动强度大、工作进度缓慢且质量难以保证。现代遥感技术的利用可以弥补地面调查的不足,附以野外地质调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显著。但实际应用中由于采用遥感手段单一,加上人工目视解译精度有限,导致线路走廊带内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不彻底,影响线路运行安全。本文建立了以多源、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基础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根据低、中、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以及航摄(无人机)特点,对线路走廊带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孕灾背景调查、单体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 表明,以多源遥感技术手段为主,地面调查为辅的线路走廊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地质灾害调查评估质量和效率,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预警及灾后评估、治理提供可靠、有效的工作手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遥感技术在线路走廊带地质灾害中调查评价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其他文献
  混合润湿孔隙介质普遍存在于含油气砂岩储层,影响了多相流体的渗流行为,是油气运移与聚集、提高采收率等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本文旨在明确混合润湿孔隙介质中亲油孔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的贡山—绥江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沿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为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构造变形
  本文以三亚湾1973年、1980年、1991年、2001年、2010年及2013年的Landsat MSS、 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方法提取了三亚湾6期海岸线信息以及1991、 2001
  利用NCEP/CFSR再分析数据,我们采用Hough模分解(HMD)的方法,研究了1988-2012年中低纬(±60°之间)对流层高度(1~12 km)三种主要潮汐(DW1、SW2和DE3)源的变化性,我们具体分
  目的:高分辨率一直是遥感追求的目标.由于经典电磁波受到衍射极限和量子噪声的限制,遥感成像分辨率提高已经接近瓶颈.15年来,作者带领团队经过了量子遥感基础理论、科学实验
  利用Sentinel-1A卫星IW模式的升、降轨雷达复数影像,结合ESA提供的精密轨道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根据30米格网间距SRTM DEM数据去除地形相位获得差分干涉图,采用带有掩膜的
  由于内陆水体复杂的光学特性,利用遥感准确反演水质参数浓度充满挑战性。为了提高水质参数浓度反演精度,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粒子群的草型湖泊水质参数定量遥感方法。以
  MODIS地表温度产品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地学、农林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但由于地形及云雾的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其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过程研究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
  基于2008-2015年无云条件下的CALIOP Level 3月气溶胶产品和同期的MODIS Terra/AquaLevel 3月气溶胶产品,对比分析了中国东南和西北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变化特
  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多功能生态系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物种多样性等重要作用.湿地是淡水的主要存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