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患者(均单耳发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25耳.两组均给予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类药物常规治疗,且在剂量、时程上完全相同.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入壶每日一次:10mg/次×3天,继5mg/次×4天;实验组给予甲强龙40mg耳后筛区注射隔两日一次,连用3~5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愈7例,显效
【出 处】
:
2017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50例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患者(均单耳发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25耳.两组均给予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类药物常规治疗,且在剂量、时程上完全相同.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入壶每日一次:10mg/次×3天,继5mg/次×4天;实验组给予甲强龙40mg耳后筛区注射隔两日一次,连用3~5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92.00%(23/25);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68.00%(1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
结论: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聋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中枢靶控镇痛技术(吗啡泵)是近年来国际疼痛界治疗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方法:跟踪观察1例有8年吗啡泵镇痛治疗史的男性患者调整吗啡泵入剂量后的身体反应,分析形成原因和临床药学监护方案.结果:患者既往吗啡泵入剂量为0.52mg/天.行"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调整术"后将吗啡剂量降低至0.38mg/天,患者血压升高至180/86mmHg,伴烦躁不安和双下肢
通过分析总结该患者的病史、诊疗经过及相关检查等对1 例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的治疗进行病例分析;结果 显示该患者的治疗基本合理且符合相关指南,能有效减低患者血压并防止通风形成;结论: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合理,需继续保持并且监测其不良反应.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5例抑郁症患者的病历信息及帕罗西汀(Paroxetine,PXT)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采用SPSS软件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帕罗西汀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帕罗西汀的血药浓度与服药剂量呈正相关关系,饮酒会增加患者的血药浓度,性别、年龄、体重、吸烟情况及HAMD基线评分对帕罗西汀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帕
目的:通过循证方法对羟氯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调研评价.方法:采集用药信息;确定超说明书用法;检索中英文各大数据库,时限为从建库至2016年5月,RevMan5.2软件进行文献计量Meta分析,并评价证据质量.结果:羟氯喹治疗干燥综合征纳入了2010年发表的国内指南,但未见于国外指南.该适应症在药监部门属于未注册用法.Meta分析纳入36项研究,2198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结果:提示
1 例44 岁女性患者,因"发现血糖升高15 年,肌酐升高2 年,规律腹膜透析1 年,腹部疼痛14 天,加重1 天"入科.入科后诊断为腹膜透析腹膜炎,予美罗培南静滴,头孢替唑后更换为万古霉素置于腹透液中治疗.入科第4d 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入科第9d,患者感染指标进一步加重,痰培养为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腹膜透析改为床边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抗菌药物更换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1)联合亚胺
不稳定型糖尿病又称脆性糖尿病,临床特点表现为血糖波动幅度大,病情极不稳定,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反复交替发生,病死率高,是治疗糖尿病的一大难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相应的升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不能根据血糖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患者血糖由于各种因素可发生较大波动.本文分析1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不稳定血糖的治疗过程,以探讨不稳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方法.
目的:报告1例脑苷肌肽注射液用药后5ml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提醒医务工作者注意脑苷肌肽用药过程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方法:1例55岁女性患者因脑出血住院,恢复期后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4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营养脑细胞治疗.给药约5ml时,患者过敏性休克症状.结果:患者的过敏性休克与脑苷肌肽注射液的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为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脑苷肌肽注射液为生物制剂,其
目的:调查胆道疾病病人胆汁中的细菌分布、药敏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9月间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89例病人胆汁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回顾分析对这些病人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胆汁标本中细菌检出率为39.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1.9%,革兰阳性菌占28.1%.居前5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1.9%),肺炎克雷伯菌(13.3%),铜绿假单胞菌(10.1%),
脑外伤指由于外物造成的永久性功能障碍,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头部损伤,全球发生率为1‰~3‰,是35 岁以下年龄段首要的致残原因,有预测在2020 脑外伤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疾病负担.临床前研究中始于上世纪90 年代的CCI 模型被广泛应用,基于此模型发现脑外伤的病理过程复杂多样,主要与前期的组织损伤带来的能量供应不足和后期的神经炎症有密切关系.针对不同的病理机制,多种内源性物质、
抗肿瘤药物具有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等特点,临床用药过程中易出现毒副作用,限制其使用.近年来,一些研究指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与药物代谢酶、受体和转运体有关,本文就目前临床上由药物代谢酶介导的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中有效规避或减少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促进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