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不同天气条件下PM10单颗粒元素组成及硫化特征

来源 :第19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M10 是北京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其来源广泛、组成相当复杂,不同天气条件下组成及物理化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气溶胶样品在透射电镜(TEM)下的观察,对北京市2011 年3 月至4 月间不同天气条件下(其中4 月1 日和4 月6 日为阴天,4 月2 日至4 月5 日为晴天,对比2010 年3 月沙尘天气和2010 年11 月18 日雾天)PM10 的形貌、元素组成和硫化特征等做比较分析,为北京市的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透射电镜对PM10 单颗粒的基本形貌及矿物元素组成进行观察分析,采样期间PM10 主要包括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颗粒、二次反应颗粒等,不同天气条件其区别不大,说明不同天气对颗粒物的组分影响不大.以颗粒物除去氧后重量百分比第一的元素为分类标准(Okada 等),采样期间矿物颗粒以“富Si”颗粒(占总量46%)为主,“富Ca”(总量17%) 、“富S”颗粒(总量13%)为次要,“富Fe”(总量7%) 及较少“富Na” 颗粒(总量6%)和其他颗粒.沙尘天气中沙尘暴输入大量沙尘颗粒使占颗粒83% 的“富Si”颗粒含量明显高于阴天的36%和雾天的32%;仅在阴天和雾天发现大量“富S”颗粒,其中雾天26%,阴天10.7%,说明这两种天气二次反应强烈,易于生成含S 二次颗粒,对颗粒物元素组成产生影响;其他各类颗粒在不同天气所占比例差别较小,说明受天气条件影响不大.对PM10 的硫化特征分析表明,不同天气含S 矿物含量差异较大,阴天16%,雾天36%,晴天和雾天基本没有,说明一定的SO2 浓度下,大气湿度越大,硫化现象越明显.雾天颗粒物表面的硫化现象相当严重,在含硫量较高的颗粒中,绝大部分同时含有Ca、Na、Si、Fe 等元素,说明了大气中含Ca、Na、Si、Fe 的碱性矿物对雾水酸性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如图1 矿物颗粒的Ca-Si-S 三角图中,阴天和雾天相对晴天S 含量偏多;雾天和阴天比,阴天的Si-Ca 质偏多,雾天的S 含量相对较多,说明雾天更易发生大气化学反应.
其他文献
  大气细颗粒物是造成大气复合型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直接危害了人体健康.广州市是珠三角复合型污染的典型城市,而机动车尾气是促成复合型污染的成因之一,交通干线附近的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持久性有机物(POPs),它能够随大气迁移,沉降到世界各地.1979 年,美国环保署(US EPA)将16 种P
  在2012 年6 月中下旬(16 日-22 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霾及光化学烟雾复合重污染事件.在这次持续约1 周的污染事件中,8 小时臭氧(O3)平均浓度在城区超过国家标准
  利用I/M 数据分析了杭州市轻型客车、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的车龄分布特征,CO、HC 和NOx 等检测污染物以及货车烟度值与车龄的关系和机动车行驶里程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超过5
  亚硝酸(HONO)是大气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痕量气体,普遍认为HONO 的光解仅仅是产生清晨OH 自由基的一个重要来源.最近有研究显示(虽然存在一些争议),认为HONO 对白天OH 自由
  伴随城市化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特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显著下降,臭氧(O3)与PM2.5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 的细粒子)污染问题日益突显.OH 和HO2 合称为H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TH-150C 型智能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采集了10 个点位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PM2.5 样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旋转蒸发仪、氮吹仪氮吹后用HPLC
  Intensive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a mountain site (Mt.Tai Mo Shan,TMS) and an urban site (Tsuen Wan,TW)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n Septem
  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散射和吸收(二者之和为消光)太阳辐射,因而对大气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大气气溶胶的消光作用会减少太阳辐射入射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measured continuously over South Yellow Sea and North of the East China Sea on board of Dongfanghong II during one cruise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