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必须与人文交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来源 :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安庆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xuaner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深层次的基础教育建设系统工程,它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科学理念积淀的不足、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等方面因素影响,进展比较缓慢。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教师必须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当代视野、立场与逻辑,建立恰切的课程改革方法,建立"研究与发展"型的教师队伍。
其他文献
诗圣杜甫生於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卒於唐代宗大历五年(770),长於开元天宝盛世,中岁遭逢安史之乱,以至於终生颠沛流离。但是,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却也开拓了他的接触面,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贮存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他的一生总共作了三千余首诗,现存的约有一千四百多首。本文通过《望岳》、《旅夜书怀》舆《秋与八首之八》三首诗探讨杜甫诗的语法修辞技巧。
新世纪的学生需要有极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东西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文化环境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文化的保守性、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抑制了中国社会难以形成批判性、反思型的社会文化大氛围。尊师的传统过于强调了师者的权威,为后学之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弹性化的教育制度、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培训机制、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建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并提出了高校教师能力培养的途径。
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涉及到参与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教师作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启发教学的适时与适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启发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校园文化环境。
传统的高师教育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要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高师教育类课程必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改革,从整体上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
本文结合物理教法的课程实践,对一些有效的做法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为培养复合型的师资,必须密切联系和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抓紧和落实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指导环节,为学生开拓参与、互动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等。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在全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的设想,并就此机构的功能提出了四点建议。
我国的各级师范院校,被称为"教师母机",她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师资后备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存在的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的张力越发显现后劲不足。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迎接21世纪对教师挑战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其专业知识应是"金字塔型"、的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其专业品格表现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对教育事业挚爱的社会品格,其专业技能表现为高超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以此为参照系,在学制、专业口径上重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树立现代课程理念,促进课程的多样化、现代化与规范化,朝着"少而精、新而实
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视野下教师知识结构要体现复合、多元、开放、发展的特点,建立复合性、本体性、工具性、经验性、策略性和态度性的完善有效的知识结构。并通过职前培养、岗位培训、实践运用、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和建章立制等多种途径,使教师知识结构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现代倡导创新教学,就应积极研究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探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实施策略。就此提出了笔者的"三新"实践做法,求教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