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诊断华南春旱的形成机理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地处气候年际变化很大的东亚季风区,近年来秋冬春干旱灾害频繁,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干旱灾害给华南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华南地区春季降水多是偏南暖湿气流在华南抬升的结果,为了全面而客观地查找华南春早的主要成因,本研究从建立在流体所有守恒定律的华南(局地纬向平均)经向环流数学模式入手,在成功地模拟了导致华南春早的华南地区(105°E~120°E纬向平均)经向环流后,定量地诊断分析了各动力热力因子对该经向环流的贡献。结果表明,激发华南地区下沉和30°N附近上升的距平经向环流的因子主要有:反映位置偏北的锋面对流活动的潜热加热(由其激发的经向环流下沉支对华南地区总下沉运动贡献占56%)、反映西风带扰动的经向温度平流(占25%)和反映西风急流的纬向西风动量平流(占20%)。为了了解使锋面位置偏北的大气环流统计特征,本研究还分析了华南春旱年(涝年)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相对于1980~1999年平均)和华南春早严重的1991年旱期(雨期)500 hPa位势高度场,发现华南春早(涝)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弱),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偏东偏南)。对华南春旱严重的1991年乌拉尔山阻高与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作相关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剐高变化滞后乌拉尔山阻高变化2~6天。
其他文献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LM3(Community Land Model 3)模拟的土壤利植被蒸发量,对中国区域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其中总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以35°N为界,分界线以南为高蒸发区,以北为低蒸发区;蒸发量最小的区域主要在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50mm以下。四季蒸发量占年总蒸发量的百分比与水资源的情形基本一致,夏季蒸发量占年总蒸发量40%以上,35°N以北地区可以
本文将长治市划分为南、北、东三部分,并各选取一个代表站,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年代为1961年-2005年,将其45年米各所象要素的分析以及与全球、全国气候变化的对比,对长治近45年的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得出以下变化小实:近40年长治年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2.53mm/10年),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1.85mm/10年),冬季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0℃/10年),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五个类别,分析了这五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各类台站记录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1948~2003a共56a的的资料,采用Wallace等给出的公式计算了北半球冬季1月份500hPa 5种遥相关型的特征指数,并利用合成距平法、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6年来各种遥相关型特征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还讨论了各型遥相关指数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本文利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等资料,获得了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日太阳总辐射的统一公式,并进而计算和分析了该区39个站点1961~2000年共40年的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时期内,黄土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均值呈明显减少趋势,全区平均每10年减少81.7 MJ·m-2。夏季和冬季太阳辐射减少趋势尤为明显,春秋季下降趋势较微弱;年太阳总辐射仪在陕北、晋北和陇东等个
根据人口和台站位置资料将山西省所有气象台站分为乡村站和城市站两类,并把国家基本、基准站(国家站)单独作为另一类。利用1960~2004年、1980~2004年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山西城市站/国家站和乡村站平均气温日较筹的变化趋势。近45年来城市站和国家站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乡村站则呈显著上升趋势;与乡村站相比,国家站和城市站的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变小,夏季和冬季平均气温
本文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Town EnergyBalance:TEB),并对南京市典型居民区1km2范围内的局地尺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值对比发现:TEB方案适用于中国城市地区,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模拟效果良好,且该方案的模拟性能受建筑物表面材料反照率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又从建筑物形态、建筑物表面材料等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研究
从包含热力强迫、涡动耗散和纬向基本风场的非线性正压涡度方程出发,通过数值积分方法,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探讨东亚地区特定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不同环流构型和强弱变化及热力作用对副高形态和进退的影响机理,较为系统地考虑了东亚季风区的环流背景和热力强迫作用对副高活动的影响制约。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剐高位于不同的区域时,东西风场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高压位于中纬度时,副高南侧的东风不利于剐高维持;而副高位于低
本文回溯了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气候动力学的进展,剖析了当今气候数值模式的源由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以非平衡态热力学为基础设计热力学朝向的气候模式的新思路,阐述了发展突显热力学作用的数值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述了该模式的物理原理和数学表达,创议研制热力学朝向的气候模式。在热力学朝向的模式中,描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甲衡方程是一个最基本的方程,它描述气候系统的发展方向。而动力学方程组数
利用全国565个台站1956-2005年冬季平均温度资料,将多年温度变化划分为偏暖、偏冷和正常三类等概率气候事件,由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暖冬指数和暖冬的定义。研究表明,从温度偏暖和偏暖覆盖范围两个方面来规范中国暖冬事件,可以有效地消除温度的区域性差异及采用温度距平定义暖冬的不确定性。分析发现:暖冬指数与中国冬季温度的变暖趋势相一致,并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时间趋势变率分别为10%/10a和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