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场观测方法研究与标准修订

来源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b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利用1961~2016年NCEP/NCAR逐6小时再分析海平面气压资料和东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客观识别算法对春季东亚北方气旋进行了识别,对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东亚气旋活动特征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
伴随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处理器的体系架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自2016年,采用国产申威众核处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凭借其峰值运算性能125.436PFLOPS,四次蝉联世界TOP500超级计算机榜单榜首.气候模式是根据地球系统中动力、物理等过程以代码形式建立方程组并在高性能计算平台上进行数值模拟的应用程序,为使其能够适应未来众核异构混合型体系架构的高性能计算平台,选取BCC
北太平洋海温变异对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北太平洋,黑潮延伸区(KOE)是中高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该区域的海温变化在北太平洋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虽然北太平洋SST的季节预测有一定的预报技巧,但是KOE区域SST的季节预报技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太平洋海温整体的可预报性.
利用1961-2016年南疆4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根据气发〔2017〕71号文件规定的寒潮监测标准,建立南疆近56a的寒潮过程序列,并结合NCEP/NCAR高度场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南疆寒潮过程气候变化特征及环流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各站年均寒潮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多表现为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平原,并且86%的单站年均寒潮频次不足4次,具有显著减少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
"地震是如何孕育发生的"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地震前各种观测的数据异常是否是与地震孕育有关,还存在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地震是以突发形式表现的构造变形,它发生前有一个由慢变快的物理过程,应该是有前兆的(梅世蓉,1991).然而,由于对前兆现象发生的机理研究不够,它们与地震之间是否有确凿关系缺乏说服力.
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球内部介质广泛具有地震各向异性,其中大部分表现为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各向异性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走时都有影响.介质的各向异性即使不是,如果台站距离震源不是很近的话,对地震定位结果也有显著的影响.使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具有稳健和直观的优点,但对于各向异性介很强质,震源轨迹方程求解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地震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仅与其所经过介质的弹性参数及介质对称轴的方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质、地震、海洋、大气、空间、地电、地磁、重力和物探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过程包含了探测监测、资料传输、数据处理、成果展示等多个步骤.地球物理学在多个研究领域及其过程都表现出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需求.在某些特定场景,如地震、大气、空间的监测,地球物理学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时效性会显得格外重要.地震监测预警尤其突出,目前的预警时效性通常以秒为衡量单位.
目前存在震源机制类型决定应力体系的认识,然而在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震源机制却是多种多样的.为理清震源机制和所作用的应力张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模拟了特定应力张量所产生震源机制的表现形式.结果表明:挤压应力体系可以导致逆断型和走滑型的震源机制,并随着R的增大,逆断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而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走滑应力体系兼有正断型、走滑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随着R值的增大,正断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
地球科学多源传感器数据是指地球科学的大多数基础原始数据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获得,先进、快速和高质量的数据处理方法使得数据迅速输出各种形成结果,转变为科研人员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的产品,从而发现和创造出数据蕴含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传统的地球科学数据处理方法是基于命令式或动作响应式的处理方法,处理过程需要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频繁输入各种命令参数或点击界面各种动作按钮等人机交互完成,显然,这种
断层带结构研究对于认识地震的孕育发生、地震破裂过程及其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断层带被认为是由集中在断层附近的流体、富粘土的断层泥、增加的孔隙度和地震过程中扩大的裂隙以一种未知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相对围岩而言它具有低速的特征,大的断层带能形成几百米宽的低速区.由于断层带内是一个低速介质区,当断层带内地震波入射到低速介质与高速围岩之间的界面时,在界面内侧可以形成多次反射,经过相干叠加形成沿断层低速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