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山文化再认识--兼论闽浙赣交界地带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来源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至1990年,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对浦城县牛鼻山遗址进行两次发掘,清理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依据这批墓葬资料,发掘者提出"牛鼻山类型"的命名建议①,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牛鼻山文化"的命名遂被正式提出②.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多年努力,闽北地区初步建立起了牛鼻山文化-马岭类型-白主段类型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轮廓③. 根据目前的材料,牛鼻山文化可以分为前后发展的早、晚两期。早期以牛鼻山下层、下山尾为代表,主要器类有敞口折腹粗喇叭圈足有座豆、敛口弧腹束腰喇叭足豆、三足盆、敛口壶、鼎、圜底罐、圈足罐等,年代距今约5000年,其上限或更早。晚期以牛鼻山上层和斗米山下层为代表,代表性的器物有圜底罐、圈足盘、长颈鼓腹壶、敛口圈足簋、袋足鬻等,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根据目前的资料,从器物排比的角度表明两期间尚存在缺环。 牛鼻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周围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有着阶段性的特征。 距今5000年左右,闽西北地区受到来自赣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强烈影响,以郑家坳类型遗存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后,樊城堆文化在闽赣边境的闽西北边缘留下扩张的足迹,但到了距今4500~4000年左右即牛鼻山文化晚期,樊城堆文化向闽北腹地的扩张可能受到了来自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的阻挡,影响相当微弱。相反地,闽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受到了昙石山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牛鼻山文化晚期文化面貌带着浓厚的昙石山文化的色彩。樊城堆文化与昙石山文化在闽西北地区的较量中,昙石山文化无疑是胜利者。当然,从鼎等器物来看,在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牛鼻山文化也将三足器传播到闽江下游。 从地域上看,离昙石山文化所处的闽江下游更近的斗米山下层遗存较牛鼻山上层遗存而言,昙石山文化色彩要浓厚一些。昙石山文化溯闽江而上,由北向南分阶段地向闽江上游史前文化进行渗透。换言之,也正是从牛鼻山文化晚期(至迟从4500年前)开始,闽江上下游的原始文化开始出现阶段性趋同化的态势,如新石器时代末期分布于闽江下游的黄瓜山文化,与闽江上游的马岭类型关系十分密切;而商周时期分布于闽江下游的黄土仑文化,则在闽江上游能找到文化面貌与之相近的自主段类型。
其他文献
有些疾病常会在清晨出现特有的症状.如果病人能了解这些症状,配合医生治疗.便可尽快恢复健康。头晕头昏:正常情况下,早晨醒来应该感到头脑清醒。如果晨起后感到头脑昏沉沉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人死后,对逝者如何装殓、挑选何种葬具、选择何地安葬等一系列丧葬活动,是在将亡者和亡者的亲人以及社会意识的死亡观念支配下展开的.而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其死亡观念也有所不
会议
我庆幸:幸亏想看看天安门,得到大师的点化,要不早就变成骨灰了。 I am fortunate: Fortunately, want to see Tiananmen Square, get the master of the point, or have lo
期刊
我们总是避兔不了历史的一错再错。鲍姆加通创立美学(Aesthetics,正确的翻译是“感性学”)这门学科时,认为艺术是感性认识,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通向意义或者真理。没想到,
对于四川美院乃至西南地区的中国画领域的现时情况而言,我们欣慰地看到现在的中国画系以中青年为主要力量的突起,在全国中国画方面大的走势和发展动态下是有所作为的。去年重
CeramOptec制作集成电路纤芯光纤根据同美国陆军通信电子指挥部(USACEC)和空间与陆地通信管理局(S&TGD)一订的5年协议,多国光纤制造公司Gr。mop切。(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恩菲尔德)将设计并制造D形光纤,其纤芯将形
目的:观察背俞穴温针灸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SMI患者纳入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
长江下游地区宋代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北宋中晚期常见的注壶、碗盏、盏托等茶具,以及文房四宝的出土,显然是墓主人品好的彰显。总的来讲,墓葬形制
会议
本研究主要探讨炎性因子IL-1β对胃癌细胞BGC-823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CDC42)表达及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浸润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