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诉法律人才培养--法学教育体系性转变的尝试

来源 :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IA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法学教育正面临困境,集中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率.造成目前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法学教育师从德国,以培养法官作为目标,由此造成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最显著的特色是非诉法律人才的涌现,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我国法学教育应顺应发展趋势进行非诉法律人才的培养,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重组.
其他文献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生态效益由国家和全民享有,而因此产生的损失却由自然保护区的居民承担。消除这一不合理现象的对策即为生态补偿。本文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并于其上探索我国的实践情况,提出了几点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发现传统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对于特殊的环境侵权诉讼的适用有失偏颇,再通过外国对环境侵权诉讼降低证明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本文认为有必要具体分析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标准问题。最后为了公正解决环境侵权纠纷,从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着手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看法,即应该对不同主体,不同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建立环境侵权诉讼多元证明标准体系。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林权权属的确定和林权的流转,其中林权流转是改革的关键。目前,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全国性法律尚未出台,我国现行的《森林法》对林权流转的规定远滞后于政策和地方性立法,无法达到规范林权流转的目的。因而,有必要对《森林法》中集体林权流转制度的规定进行修改,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
公共信托原则是一个起源于罗马法的普通法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对特定自然资源的公共权利,这一思想在英国逐渐发展成为公共信托原则,并被美国法所继受。从自由利用到商业利用,再到环境保护,公共信托原则的功能变迁表明,建立在旧的自由所有权理论基础上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模式已经过时,它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新公共信托原则还存在着诸多理论缺陷,实际发挥的作用也有限,建构新的绿色财产权理论还任重道远。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针对生态保护的系统复合手段的运用,是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本文阐述了我国湿地现状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况,分析了目前湿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湿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本文论述了草原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我国草原资源生态补偿现状、草原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分析以及草原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
会议
会议
独立学院法学院作为普通的法学本科,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立足自身办学层次和特点,着眼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结合法学专业的特点,经历了一个思考-学习-实践-总结-发展的艰苦过程,破解“社会需求”,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特色,探索出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成效明显.
虽然学者在司法考试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争议,但合理的选择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贯彻司法考试和素质培养并重的理念.贯彻该理念的必要性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平衡教育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学生利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贯彻该理念的可行性是两者的基础相同,都在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遗憾的是,由于学生受眼前就业压力难以静下心学习与司法考试无关的内容,教师受利益的羁绊和自身素质跟不上,贯彻司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