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象与原始思维

来源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把观"象"看作是洞悉世界奥秘的必然方式,"象"也是《周易》思维的典型特征."意象"是原始思维的认识方式的基本要素.在原始思维的三个不同的运作阶段中,意象占着主导的地位.整部《周易》都是以"象"来表"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典型地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征,或者说,这种以"象"表"意"的思维方式正是以《周易》为典型和源头的.
其他文献
风水学中,在山峦之中,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水来而看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天门开则财源茂盛.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之不竭.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大千世界形成之后便出现了高山耸立,青山绿水,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大自然的环境是纯天然形成的,阴阳二气奇妙地在高山大河之间周流运行,呈现出种种奇异的状态,他们是按照同样的规律与法则变化的,彼此重视和谐一致而不相冲.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其实都是阴
笔者经过长期对《易经》易理和卦象基础知识学习研究以及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在传统风水学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对人与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新的风水理论观点.此新的风水理论观点紧扣《易经》哲理,依托易学八卦干支基础学问,它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易经》的易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摒弃了传统风水学的繁杂玄乎的手法和难懂难记的口诀断语,祛除神秘化,取消一切传统的而毫无意义的与现代社会理念不相融的化
可以说,伏羲河图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悟道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类首先发明创造的表示银河系天体运动规律的理念,由此可见,伏羲是懂得了天地变化之规律,于是作河图和八卦,又遵从天地变化之规律行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古至今的人类和动植物进化历史,印证了伏羲河图是真理念。因此,凡是遵循和适应伏羲河图规律的,都能生存和健康成长发展,否则,会被淘汰以至消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由
日本著名水营养专家林秀光指出"水是最好良药,水能治病,也能致病."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早有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要有水辅.因此,好水是治病良药,坏水是万病之源,科学饮用健康的好水,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意义非常深远.每天应当喝多少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当在2500毫升,不低于1200毫升,应当根据年龄、体质因人而异。应当按
文中概述了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生态环境风水考察情况,总体看,城市官邸选址错误,布局存在严重缺陷,不利官长、人丁及经济社会发展。在冲动相应不利方位之年月,相关的卦理类象人丁事故难免。一州风水影响一州,一国风水影响一国,从风水学的角度,它们影响了历史。堪舆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规划评价系统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其中也有迷信的色彩。辩证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风水文化说成封建迷信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近些年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参与,必须理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关系、职责和作用.政府是环境治理体系中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及监督执法者;企业是环境治理体系中防治环境污染的主体;公众是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是环境利益共同体,三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缺一不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三者的共理性
易学没教过一句断语,其教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要大家怎么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时代,怎么发展的一种方法。人不能要求社会适应你,只有人去顺应社会。希望易学的思维也能成为保护社会自然环境的一股理念力量。总而言之,世间万物起于元,聚于缘,达于圆,就这样生生不息互相转换,循环不已!由心去爱护万物,尊重每个生物的生存磁场,不随心所欲破坏万物风水,保持生态平衡,才能让子子孙孙享受大自然的回馈。人与人之间多点谅解与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道教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道教的玄门五术"山、命、医、卜、相"就是以性命双修的"山术"为首,道教的"洞天福地"都是名山大川,人间胜境,可见道教追求"与道合真"的修炼过程与"山水"、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道教修炼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当今时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日益突
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运行规律,都有其相对的平衡性和灵活性.上古时期,伏羲开创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姬昌追创后天八卦,后来孔子诠释八卦作《十翼》.三者的内容莫过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就是一物生两仪,即阴阳二极.负阴而抱阳,互为表里.反之,则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这种阴消阳长互为转换的动态过程中,不言而喻,有一个自然达到平衡的发展过程.如果某事
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阴阳五行的“堪舆”学(即风水学)所讲的内容,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人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