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现代性”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实证研究

来源 :2016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h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利用手机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手机与用户的交互已经构成了他们的日常自我叙事系统.依托手机的各类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仅体现出技术的变化,更是让原本沉默的新生代农民工得以自我表达,以当事人身份自我叙事个人经历,或是作为草根群体中的一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评论,恢复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受到抑制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各种叙事风格、自我呈现以及观点思想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流通.手机的拍照功能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观展/表演的对象,身体成为现代性反思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在高度现代性的后传统环境中,身体直接参与到建构自我的原则之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其间能够获得自我的社会身份认同,或是扮演全新的社会角色,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交织并存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
其他文献
  本文调查了405名在宁外国留学生,以考察其南京城市形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留学生国家身份成为影响其城市印象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人际交往与个
  在对百事通IPTV用户的初步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对ICT(信息与传播技术)资本的采纳(access)和掌握,其新媒介技术、设备、服务的使用程度和自我评价,其经由
会议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不仅为理解和研究受众提供了新的方法,更是提供了受众身份和场景转换的条件。作为对媒介即讯息的当代化阐释的延伸,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为新的共生关系注入
  本研究基于国际合作项目“东亚创意青年比较研究”的最新调研数据,探索当代中国从事创意劳动(creative labour)的青年一代,如何整合利用新媒介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
纵观媒介变革的历史,媒介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本性要素,一次次地重塑了人类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的网络。今天的网络社会真正实现了全信道网络的潜力,网络的思维成为社会主导。信息技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线下支付的兴起,移动支付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由关注线上入口到线下场景的竞争态势。本文建立在梅洛维茨的信息场景理论和媒介学的中介化理论基础之上
会议
麦奎尔(Scott McQuire)提出"地理媒介(Geomedia)"(2016)的概念,认为其是数字化时代城市媒介的新属性,具有无处不在(Ubiquity)、地理定位(Positionality)、实时反馈(Real-time Feed
本研究以两个形式迥异却又相互关联的"网格化治理"个案为对象,探讨治理技术媒介化趋势下的城市公共传播网络新形态——形成中的"湿网".作为一种新的意象,"湿网"概念不仅是对
基于对市政府微信公号"上海发布"公共服务平台的考察,本文提出"网络空间涵化"概念以探究数字传播网络与城市政府现有传播网络间的动态关联和实时变化.概念意图针对传统"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