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川渝地质灾害预报系统在西南地区的应用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国家气象中心和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联合研发的基于ArcGis9.1的云贵川渝地区地质灾害预报系统的预报机理进行介绍。通过对驱动地质灾害预报系统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本地化研究,并对其降水预报进行TS评分检验,最后对2007年7月2—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个例分析并对7月份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对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WRF模式的TS评分随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减少,预报准确率却随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暴雨而言,各个时效的TS评分表明模式对于暴雨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模式总体TS评分和晴雨评分较高,均在0.5以上,且晴雨的评分明显高于总体的TS评分,因此,模式对于降水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且36小时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好,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预报系统提供降水预报使用;云贵川渝地质灾害预报系统在试验区预报个例分析表明,系统对该次灾情预报效果较好,囊括了该次过样的大部分灾情点,对不同的降雨型造成的地质灾害均有较好的反映,且7月总体预报准确率较高,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运用常规的气象资料和NCEP10×10的6h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3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700hPa中尺度低涡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Pa环流形势符合突发性暴雨的特征;500hPa上短时间的东高西低形势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西南暖湿气流的短时急流对突发性暴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作用;次级环流为暴雨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地面上两个中尺度辐合带与暴雨的
气温日较差反映的是气温日变化振幅的大小,其变化随纬度、地表性质、季节、天气状况等而异。气温日较差对农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运用合肥等站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日较差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各季、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并且气温日较差都足春秋季大于冬夏季,气温日较差的两次高峰值都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从季节来看
利用2006年7月24日-8月27日在祁连山北坡多通道微波廓线辐射仪(TP/WVP-3000)及激光式雨滴谱仪(0TTParsivel)的13次观测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云及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微波廓线辐射仪获得连续的垂直温度和水汽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云底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激光式雨滴谱仪对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总量、降水数密度、雨滴谱分布、能见度以及雷达反射因子等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祁连山
利用滤纸法对2006年8月7日一16日祁连山llJ区地形云降水过程进行雨滴谱取样,获得了260份雨滴谱资料。本文对这些雨滴谱资料进行了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了雨滴谱参量的演变特征以及各档雨滴对总数密度、总雨强的贡献。最后拟合分析了雨滴谱Z-I关系。
本文利用耦合了CAMS详细云可分辨方案的中尺度暴雨云分辨模式,对2002年7月22日~23日长江流域一次梅雨锋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与实况的对比分析,研究梅雨锋云系微物理特点;进行人工播撒冰晶催化模拟试验,探索人工调控区域降水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梅雨锋云系是"气一液一固"混合云,上部冷区具有大量的冰、雪品,中间的过冷云水层深厚,雨水位于云系的中下部,是地面降水的主要来源;霰大部分存在于有大量过冷云水的区
本文主要对2003-2006年西汉沿线自动站降水资料及相关地质特征、地质灾害资料等进行分析,初步找出公路沿线的一般性降雨(降雪)、暴雨的分布特征及一些简单的运营指标。
国际协调观测期计划CEOP集成GEWEX的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国际上先进的全球数值预报中心的模式输出、以及现有的气象卫星产品。本研究基于CEOP观测资料和卫星数据,对参与CEOP的全球天气预报模式进行比较诊断分析,从理解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过程、地表辐射平衡、以及地表能量平衡在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的特征出发,评估这些预报模式对物理参量和过程的模拟能力的优劣,诊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缺陷。
利用1954-2002年逐日大雾资料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北京、天津和塘沽3站的大雾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京津塘沿线大雾的多年平均雾日在15-19天左右,北京、天津两站劣的年际变化一致,但在年劣日变化上北京雾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天津、塘沽则呈上升趋势。京津塘公路沿线大雾多在凌晨到日出前后时段生成,在日出后时段逐渐消失。大雾持续时间随时间变化呈指数递减。地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对京津塘高
北京地区下垫面具有地形和城市边界层的双重性造成了天气变化的多样性,本文结合2005年5月31日发生的强冰雹天气个例,分析了下垫面物理过程在北京强对刘流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地形、城市边界层对雹云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至冰雹的落区、强度等都有相当影响。其中,此次降雹的初始回波是在西部山区地形的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下局地触发的;城市下垫面热力作用形成的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以及所造成的上升运动和能量、
本文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危险化学品泄漏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系统的建设情况。简要介绍了系统使用的污染扩散模式和中尺度模式的情况,包括污染扩散模式采用的方案、输入的气象数据以及平流、弥散和沉降过程的计算方法等。在系统后端开发了基于GIS的产品服务平台对模式产品进行叠加地理信息的处理。本文最后介绍了系统运行方式及主要产品,并给出了2007年8月的一次环境应急响应演练服务个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