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风险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拟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2002)表为工具,调查住院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风险,以期初步了解此类患者的普遍营养状态、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可能的干预措施,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在三种营养风险级别(无风险、有风险、高度风险)中均占多数,提示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男性占大多数,但营养风险分布男女性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两种菌种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药物(E.coli-L-Asp和Erwinia-L-Asp),处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EH、Jurkat)后的凋亡情况、药物的增殖抑制作用(IC50)和氨基酸浓度的变化,比较两种菌种来源的L-Asp的抗白血病作用.方法:使用Annexin V/PI方法检测用药后急淋白血病细胞株的凋亡情况;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的增殖抑制作用(I
会议
目的:本研究使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Bcll、rs4607376、N363S、ER22、9β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其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月到2010年9月我院血液科确诊并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留取外周血标本并提取DNA,应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
目的:探讨二氧化硫(SO2)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塑的调节作用.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分流组和分流+SO2组.对分流组和分流+SO2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分流+SO2组大鼠每天腹腔内注射Na2SO3/NaHSO3 85mg.Kg-1·d-1,8周后以右心导管的方法测定三组大鼠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光学显微镜观察肺小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应用高效液相
目的:川崎病(KD)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本研究系统评价了川崎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的易感基因位点与川崎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包括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等数据库中检索20
目的:总结近年来西藏高原小儿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特点、治疗转归,为探讨高原地区小儿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我院天健军卫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年龄小于18岁为限定,选择有彩超检查记录,符合诊断“肺动脉高压”或“高原心脏病”的病例(新生儿PPHN以及先心病体肺分流伴随肺动脉高压者除外)。2.肺动脉高压纳入诊断标准参考201,版欧洲心脏学会(ESC)和欧洲呼吸学会(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PEG-INFa-2a)冶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CHB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予PEG-INFa-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IFN)300万单位,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再随访24周.结果:在疗程结束后24周时,两组HBeAg和H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炎患者LSM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963例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患者LSM与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类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1)脂肪肝组LSM最高,其次是乙肝、丙肝和其他病毒肝炎相近.2)乙肝LSM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丙肝、脂肪肝及其他病毒肝炎LSM未随年龄增加而增加.3)乙肝男性LSM明显高于女性,脂肪肝及其他病毒肝炎男性略高于女性,丙肝男略低于女性.4)慢性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对肝癌细胞株HepG2肿瘤干细胞标志分子CD133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HepG2细胞为实验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与替比夫定共育组)和对照组(单纯细胞组).实验组加入含替比夫定(10umol/L)培养液与细胞共育,对照组只加不含替比夫定细胞培养液培养.隔天更换细胞培养液.培养细胞至80-90%铺满培养瓶时,收集细胞.1)4×105细胞/ml被用
Backgrounds: Glypican-3(GPC-3) has been report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serum 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hile several studies have conflicting results for the diagnostic ac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