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成教育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坚持“科教兴农”的方针,构建科学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把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大有可为。本文就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育的条件及社会效益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县级职业高中的存现,大约都有40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我们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因此有时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有时也感到无所作为,成为政府的负担,因此也常常感到困惑.本文仔细思考其中的缘故,不难发现:只要我们的办学适应了社会的某种需求(以前不说劳动力市场),办学就有效果;只要我们使学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客观上使这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工作(尽管以前不是这么提倡的)我们就有了成功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在区教委具体部署和指导下,认真领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六部委《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培训方法。
作为农村职业学校,十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树立面向“三农”、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育人、示范和服务三大功能,综合开放办学,培养实用人才,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农村城镇化为目的,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又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增加农民收入”列入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充分体现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我校作为一所农业类中等专业学校,是农业部在我省惟一命名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肩负着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
随着青岛挺进西海岸战略的实施,胶南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产业项目的人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立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胶南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教育部门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条主线,突出加强职业教育这一工作重点,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青岛西海岸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新
2004年以来,广东省番禺农校依托全区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办,开办了各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班。从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实际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619人(含区劳动局培训中心培训的300人、农民农全员1 012人)。本文现就其具体做法进行介绍。
当前,我国职教集团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显示出强大生命力:资源整合使有限的资金可以做成无限的事业;资源综合使有限的人员可以形成无限的优势。本文介绍了我国职教集团的分类及特征和我国职教集团的基本功效。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福斯特有一句名言:“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所谓“双证制”,就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并举、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学生的“就业通行证”本文对“双证制”的实践效果;以教学改革完善“双证”制以及配套措施的保障进行探讨。
在我国职教界,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总体上对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教育理念都给予高度评价,但由于语言和信息传输的原因,我国多数职教工作者对具体项目开发、课程开发的微观环节还不甚明晰,职教界对其理解也还停留在对理论的学习以及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的外在结构与表象上。因而学习德国的有益经验,观察一个现有的项目教学法案例从设计,规划,实施到评估的全部过程,从中感受“行动导向
多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产业为平台、科技为支撑,一方面为江苏农业农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为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以服务为宗旨,以产业为平台,为建设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