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油发动机仿真标定的初始喷油MAP优化处理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了汽油发动机仿真标定模型,并对其进行稳态仿真标定试验,获得了其初始喷油MAP数据。为了获得最终规整的喷油MAP图,分别采用了线性插值法和神经网络预测法对初始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对两种方法所获得的MAP进行对比和分析,表明神经网络法更为可靠和优越。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通过逆向工程的方法建立了4102天然气发动机进气道和燃烧室的三维表面模型,利用CFD 软件FIRE对燃烧室内气体流动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针对原燃烧室存在的不足对燃烧室形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比两种燃烧室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原始燃烧室相比,优化后的弧形燃烧室初期火焰核心稳定,火焰传播速度快,燃烧持续期短,最高的缸内压力可以超过原始燃烧室12.7%,提高了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但使NOx排放有
本文设计了一种气隙隔热活塞,提高活塞顶局部的壁面温度,并减小喷孔锥角,实现了缸内早喷燃油的热碰壁。采用气隙隔热活塞后,早喷燃油的雾化质量得到改善,可在λ=5.5~7.5(发动机转速600r/min)范围内实现排气不透光度低于5%,NOX排放低于10×10-6。压缩比提高将使两阶段的放热都提前,减少PM、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排放,但导致氮氧化合物(NOX)排放急剧增加;若推迟供油时刻
本文介绍了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动机快速起动模拟试验台架系统和相关试验。针对一台进气道喷射式的汽油机,模拟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研究了在不同拖动转速下快速起动过程的瞬态特性和排放特性。试验结果标明:发动机在快速起动情况下,瞬态特性突出;随着拖动转速升高,进气歧管压力降低,对应的喷油策略也应随之调整;在发动机起动后的第2~9循环,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和失火,并随着拖动转速升高,不完全燃烧程度增加
本文将自行开发的碰撞式全气缸取样机构应用于一台S1115 型柴油机有害污染物缸内形成历程的研究。对取样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取样阀相对于取样膜片其质量较大,导致取样阀不能迅速开启,取样过程中缸内气体的流出速度较慢,压力半衰期较长。对碳烟污染物的测量结果表明,利用该取样机构进行的全气缸取样试验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被测对象的缸内形成与转化历程,所开发的取样机构可以用于全气缸取样研究。
利用混合气形成和燃烧三维模型建立了针对CA6SE1-21N增压点燃式CNG发动机的数值模拟研究平台,并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同时研究了该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缸内微观变化历程。验证结果表明:CNG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所选模型适合对CNG发动机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缸内混合气形成可以分为大幅度掺混和弱流动混合两个阶段;采用螺旋进气道、平缸盖时,在压缩后
针对电控喷射点燃式甲醇发动机低温起动困难,研究了进气预热、燃油预热和电热塞预热几种辅助预热方式对点燃式甲醇发动机冷起动着火特性的影响,并对几种预热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预热和燃油预热均不能保证甲醇发动机冷起动可靠着火,采用电热塞预热可保证甲醇发动机低温下可靠起动。
在一台125mL单缸电控喷射点燃式甲醇发动机上进行了掺烧LPG后冷起动瞬态工况着火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循环控制研究了LPG掺烧量、甲醇和LPG的喷射时刻对甲醇发动机冷起动着火特性和HC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起动时进气道内喷射适量LPG可使点燃式甲醇发动机可靠起动;LPG掺烧量对甲醇发动机冷起动着火特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合理控制LPG的喷射时刻可提高起动可靠性,降低HC排放。
内燃机进气道设计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动机性能,但是由于气道结构复杂,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很多工艺都会对产品的气道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传统的气道芯盒制作方法和先进的CAD/CAM 制作方法相结合的技术,对国内某四气门柴油机进气道进行了设计开发,制作出不同的气道芯盒。气道稳流试验结果表明,CAD/CAM技术制作的气道芯盒与目标气道平均流量系数和涡流比的差别不到1%;稳态计算结果与气道稳流试验结果吻
研究了柴油/甲醇发动机甲醇喷射方式,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应用到这种控制方式中,保证了这种组合燃烧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甲醇的喷射的精确控制。这种控制方式能提高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有效降低这种发动机碳烟和NOx的排放,而且能为甲醇控制装置提供失效保护,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In this research,an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for 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DMCC)is developed and the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s of a modified public light bus running on pure diesel and DM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