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对麻醉风险及其对策的探讨

来源 :第十二次长江流域暨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醉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又无法回避的事实,作为基层医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麻醉风险存在的因素,有的放矢,综合处理,方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麻醉风险。本文论述了临床麻醉风险因素以及降低麻醉风险的对策。
其他文献
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害而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高血压病出现早期肾损害时症状隐匿,一旦进入临床症状期,损害将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意义重大。ET-1和NO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着血管张力的稳定。如果平衡被打破,则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导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通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也可以达到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目的。本文主要通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在发达的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因而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AS的发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AS发生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VCAM-1在介导
本文通过对一例抗凝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研究,提出使用肝素和替罗非班联合抗凝的患者,要及时监测血小板水平,对于新发的突然的血小板减少,及时进行血清学抗体的检查,要立即停用肝素及替罗非班,最好能够根据患者情况及时换用其它抗凝药物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和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栓形成。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中所记载的“胸痹”、“心痛”、“心悸”、“短气”等范畴;冠心病PCTA术后RS患者,具有“胸痹心痛病史”及“导管外源机械挫伤”耗气伤血的双重特点,起病及病理演变“气虚血瘀”贯穿始终。我们优化筛选出三味文献报道最多的,具有抑制VSMC增殖、抑制动脉内皮脱落后血管内膜增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等多种防治心血管疾病药效作用的“益气活血”中药,组成小复方制剂——益气活血方,观
本文通过对一例头痛病病例的分析,提出本例患者就诊前,曾服用中药多剂,其方多以活血化瘀为主,但疗效欠佳。目前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成果卓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但有应用过于泛滥之虞,常常是以西医之观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一见痛症,便以为瘀血,“不通则痛”,予以活血化瘀治疗,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事件在临床较常发生,抗凝治疗对房颤患者血栓形成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首选用药是香豆素类的华法林。然而因其使用剂量的不确定性,治疗窗口狭窄,较高出血风险,临床不能普遍应用。具有较好抗凝作用、出血发生率低的治疗方法或药物一直是临床寻求的目标。张仲景《金贵要略方论》中的桂枝茯苓丸方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本文将其与华法林合用,观察联合用药后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是指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或传导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是因窦房结功能障碍产生的严重心动过缓为主的综合征,本文介绍了临床应用温阳补肾散寒通络治疗的疗效。
冠心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病情凶险,且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冠心病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各具优势。近些年来,西医在冠心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于诸多情况下,在冠心病病变的各个阶段,西医治疗仍有不少盲点、不足之处。此时,发挥中医药之优势,弥补西医治疗之盲点和不足,从而可显著提高冠心病之治疗效果,提高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作者治疗复杂、难治性冠心病
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已经广泛应用,但对于手术患者最为重要的治疗信息之一麻醉记录单至今却仍游离于HIS系统之外,以手工记录为多。因此,研发一套适用于麻醉科的电子病历系统即麻醉信息管理系统(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IMS)来实现麻醉及其围手术期的信息保存
如何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一直是广大麻醉医师所要面临的问题,过去对麻醉深度的判断主要靠瞳孔、呼吸、血压、心率、分泌物、肌肉松弛度等指标,由于镇静、镇痛药、肌松药等应用,使得对麻醉深度的判断比较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判断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来指导临床麻醉。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应用脑电及心率变异等仪器观察麻醉深度,并使其量化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有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和听觉诱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