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子”系列自然体验课程

来源 :2018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b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之子”系列自然体验课程作为“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在四川本土自然教育探索过程中的产物之一,是“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的原创系列课程.“森林之子”课程立足于本土思维,以自然教育的实践作为课程重心,在内容、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为本土自然教育的发展探索给予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本文通过本土思维、自然教育的实践、创新+三大方面来阐述这一课程.
其他文献
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正体现出深度信息化、跨学科等创新趋势.中国也在国家层面开始推进教育创新和改革.正式进入中国20年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携其在美国积累多年的E-STEAM教育经验,在国内开展创新型的自然环境教育.本文对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的自然教育定位、E-STEAM课程开发及本土化课程的相关实践、线上线下课程的实际操作工作作了着重介绍.TNC致力于打造自然教育下的E-STEAM跨学科教学创新与
素养教育,是自然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今素养教育界大力提倡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将自然教育结合学生的素养培育,找到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点,自身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简要阐述学校自然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文根据笔者在2018年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学校教育分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来.本文综述了留美期间对美国环境教育的了解和分析,给出了威斯康星州的环境教育几个实例并辅以个人的观察.文章后半段介绍了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的教学实践,对比了威斯康星州的环境教育目标与国内专业机构自然教育的异同,提出了有选择地吸收,通过对话和相互学习,促进行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四川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讲述了四川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单一的课程到多门课程,从启蒙到专题化的探究,中间不断遇到新的挑战,而在解决新的挑战时,也在不断地尝试;指出将来大学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课程必然走向个性化、多样化.自然教育是在这种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中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自然教育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教育应该是在环境中的教育,思考在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自然教育还应该是为了环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育更多的受众成为环境友好型绿色公民.
随着自然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小学校把目光投入自然教育中,将中小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培育环境保护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基于当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课程教材与自然教育的相似之处,深圳中学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教育机构展开合作,积极开展全校甚至跨地区的自然教育活动,为中小学校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深圳中学为例,从探讨课程标准与中小学教材与自然教育的相似之处、与
从原始人类到现代社会,大自然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太多的宝贵资源.在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中,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自然建造课程,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大自然并与它和谐相处.本文以都江堰萤火虫花溪农场自然教育基地为例,从基地的早期创建经历、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特点、教学成效和教育意义6个方面进行阐述.推广自然教育的同时,呼吁公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本文以“大理的水”为主题,攀登苍山之巅、探访溪流、寻访本地人家,再深入洱海之滨,结合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去深入了解大理的“风土”如何影响了“人情”.希望用全新的视角带领着大理人和外地人,去了解这片土地,引导参与者讨论和反思,并在倡导大家日常生活中开展力所能及的爱水、护水行动.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通过栖息地营造、特定物种保育、生物防治等措施,成功建设了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保育区,并在其中开展自然教育的案例.以宜嘉苑生态保育区的夜观课程为例,讲述了在生态修复背景下开展自然教育所做的努力以及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思考.自然教育活动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也需要为本土物种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以生态保育为基础的自然教育模式是一种城市里值得探索的新模式.通过保育
本文简要介绍了四季农耕秋收系列之妙手“藕”得课程的目标,详细讲述了该课程的内容和特色是以传统文化为资源、以生活经验为背景、以创新形式开展自然解说,坚持教育即生活理念和自然艺术.其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爱,是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自然教育亲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