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知识型员工可就业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探析

来源 :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_me_the_m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Arthur首次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概念,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共鸣,特别是1999年Sullivan对传统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比较研究,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雇用理念、雇佣关系、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职业成功标准等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关系型契约"( Relational Contract)向"交易型契约"(Transactional Contract)转变(Waterman Collard,1994)。组织不再为员工提供终生就业机会,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就可能不再是在同一组织逐步升迁、发展的过程。基于此,传统的终身就业观念逐渐被提高终身就业能力的观念所取代。员工个体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承担主要责任;与此同时,面临员工频繁流动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肩负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责任组织,也开始调整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承担部分责任。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员工不得不从自身做起,提高可就业能力以适应现实环境,期望通过职业成功达成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人们的高层次需求。而要满足这一高层次需求,就必须探究可就业能力的提高与职业成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目前尚无对企业员工的可就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工具,在可就业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针对可就业能力的某一维度(如社会资本等)对职业成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至今尚缺乏从可就业能力整体概念的视角研究其与职业成功各维度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因此,本研究对西方测量可就业能力的工具进行修正和检验,以期为中国企业员工可就业能力的测量提供一个有效工具。另外,本文试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并为企业甄选人才和员工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其他文献
  京津冀都市圈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在北京和天津。虽然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城市也聚集了不少流动人口,但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流动人口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传统的单一的正规就业模式被打破,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就业形式,即"非正规就业",又称"灵活就业"或"弹性就业"。非正规就业最初是指非正规
会议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大问题。一般说来,结合历史和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体制外的方式是将富人变穷;体制内的方式是将
会议
失信,再度失信,让人们给中介的诚信度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都这么干,中介,你拿什么来赢得市场? Loss of confidence, once again dishonesty, so that people to the int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合理流动更是现代企业的活力源泉。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能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过于频繁和不合理的
会议
  理论界通常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等成正相关,但事实上,这些年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乡居
会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促进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