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中“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讨论及案例分析

来源 :第十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案件中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嫌疑人有无精神异常,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需要医学要件及法学要件。医学要件需要确认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是何种精神障碍。但直到目前为止,精神医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但对于精神障碍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虽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诊断体系,但仍缺乏客观、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临床实践中对精神障碍的确切诊断还存在一定难度,原因在于精神障碍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知情者(主要为家属)提供的病史和精神专科医师的精神检查。病史的可靠性、可信性、详尽性以及精神检查技术、技巧的水平有时会影响诊断。而且目前区别精神异常与正常的标准受到时代、个人经历、群体、文化背景等的影响,目前主要的区别标准为:1)统计学标准,如智商的划分;2)自身前后对照的标准,个体以前不是这样,现在与以前明显不同;3)社会标准,以多数人作为参照物,若个体与群体明显不同视为异常;4)社会功能情况,如学习、工作、生活、家庭职能等是否受到明显损害。临床实践中患者症状的早期化、不典型化以及患者的不合作等原因也会影响诊断。
其他文献
智力因素在精神病司法鉴定中是具有相对独立决定意义的因素。某些案件责任及行为能力的判断主要依据涉案当事人当时的智力状况。在精神病司法鉴定中以疾病诊断为基础,结合智能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凶杀伤害行为4~6倍于正常人群,1故研究有无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对于预防和干预该类患者的凶杀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的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
无精神病这一诊断用语在精神科临床很少使用,但是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特别是涉及到刑事案件鉴定时,鉴定结论为无精神病的案例不少,为了探讨该类案件的特点,本文对238例在我中心
“无精神病”这一诊断用术语经常作为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诊断结论。基于鉴定结论的重要性,鉴定人做出无精神病的诊断结论比得出有精神病的鉴定结论更为慎重。为了解该类案例的有
本文介绍了诈骗罪犯罪人的基本情况及诈骗手段,分析了其伪装精神病的动机。从本案的案例中我们体会到详细查阅案情,从作案的整个过程及家属在本次案情中所充当的角色、被鉴定人
这次世界和平理事会布达佩斯会议所讨论的全部问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用协商方式解决任何国际纠纷。由这个最富现实性和最有力量的思想所支配的各项决议的一致通过,就是这次
随着我国法制日臻完善,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增长迅速。对被鉴定人可能表现的伪装现象(即诈病,本文仅指伪装精神病)进行正确识别的要求益显迫切。对诈病
拘禁性精神障碍是在拘禁条件下由于环境的隔离以及心理上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类特殊的心因性精神障碍,按其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拘禁性精神病和拘禁性情绪反应,拘禁性精神障碍在服
会议
伪装精神疾病(Psychotic malingering)又称诈病(simulation),是指为了逃避外界不利于个人的处境,摆脱某种责任或获得某种个人利益,故意模拟或夸大精神疾病或精神损伤程度的行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