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医体质分类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体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ma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起,中医对体质重要性就有着清晰的认识.通过认识自身,人们可以更好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指导疾病的治疗,从而达到"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治病于未然.然而从古至今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纷繁复杂,判断标准的多样化、拗口化、呆板化等问题极大的阻碍了中医体质学说发挥养生预防治病的作用,故而需要对中医体质判断标准进行充分的认识,明确什么样的体质分类方法才能够达到易学、易懂、易用、易推广的标准,不断完善体质学说从而为中医体质学说的推广和应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Th17细胞是Th细胞亚群的新成员,其分化受到多种因子调节并存在多处自稳调节机制.中医体质学是在传统中医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其阴阳生克、五行制化等基本理论与"自稳"调节机制异曲同工,现代研究也初步揭露了Th17与中医体质分类和调理的相关性.本文对Th17细胞分化自稳调节机制进行综述,并对其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对体质形成和调理的微观机制研究有所指导.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医疗进入了个性化诊疗时代,人们对药物的应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新的医疗技术背景下,药物基因组学在新药研发和指导合理用药方面的应用日益显著;但是药物基因组学的费用昂贵,在我国当前的医疗背景下无法大规模展开;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且不同体质人群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将中医体质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结合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研究,特别是毒理机制不明的中药材如何
过敏性疾病是指人体在接触过敏原(也叫致敏物质)时,因体内免疫防御系统异常增强而导致组织器官受损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类疾病.其中,过敏原是外因和条件;过敏反应是在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的病理改变,是标;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敏感,调节适应能力下降,是本.因此,防治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纠正过敏体质,这样才能真正消除过敏性疾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小儿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病证特点,因此,不同年龄段小儿也有不同的体质特点。新生儿期脏腑功能初建,阴阳气血幼稚较甚。由于受禀赋因素、出生状况影响,其体质差异较大,病证较多而且凶险。虽然有些学者根据新生儿出生后的状态,划分了不同的体质类型,但在临床上,新生儿求治于中医者,多半是患病后经西医救治、愈后体虚或生后体质虚弱较甚,或夜啼、湿疹、黄疸、呕吐、泄泻等病证。新生儿期为时短暂,其体质的改
本文从疾病视角的新转移、生命形和神状态、以人为本本于体质、个体化调理理念、治病求本的自愈力、调体思路拓展等几个角度探析了疾病、健康、生命、体质之间的关联性,提出调体以人为本本于体质的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作了新的概括,“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意义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实质上,气质体质学应该成为这一模式的核心部分。由于大多遗传性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及心理障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疾病、认知障碍已成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因此探讨气质体质学
针对目前临床上对痰湿体质与湿痰证内涵理解偏差而致两者在辨识、选药用方方面混同不分的现状,文章论述痰湿体质与湿痰证在辨识内容、调治目的、主药配伍方面的区别,并从辨体用方用药角度介绍调理痰湿体质的主药主方.通过本文探讨,对于提高调理痰湿体质选药用方的精准性及防控相关疾病的有效性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目的:通过电刺激正中神经测量体感诱发电位(SEP)结合针刺实验,观察四象体质的神经传导特点与经络腧穴的敏感度,探讨四象人的中枢传导的特点和经络、腧穴的特异性.方法:319名健康志愿者为对象,对每一位志愿者进行朝医辨象的基础上,检测体感诱发电位(N13、N20成分)以及针刺感应传导特点(针刺阳陵泉、足三里),比较分析N13、N20成分各参数左右之间以及针刺感应特征的组间差异.结果:1.四象组间左右S
现代中医界对体质的形成机理、构成要素、影响因素、演化规律及分类,体质与人格、体质与病证、体质与治未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提出了中医体质研究的三个关键问题、体质形成的四个基本原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及其判定标准,形成了中医体质学的分支学科.
中医体质学是研究人的体质和健康关系的学问,也是世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回顾了中医体质学近年来的发展概况,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特别是2005-2006年中医体质学发展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并进行了分析,阐述中医体质学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医体质学发展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