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使用中的人格分裂及其文化归因探析

来源 :“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jin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智能手机的用户在2014年已经突破了5亿.虽然,智能手机的使用极大地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形式,但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客观上却导致了使用者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这种人格分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种人格分裂体现在孤独和狂欢并存.其次,这种人格分裂体现在自我形象和表征符号的相互割裂。再次,这种人格分裂体现在人们表象的正人君子和实际上乐于偷窥透视的同体上。因为使用智能手机而使人格产生分裂,看起来似乎是无稽之谈,但深究起来,其实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其一,这种人格的分裂性来自于物质行为和文化的暂时扭曲关系。其二,这种人格的分裂性是文化的虚拟性和解构性更加得到强化所致。其三,这种人格的分裂性是基于人们自身滋生的反文化心理。
其他文献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新式教学,在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应用还不是特别成熟,仍旧需要初中的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分析,使得这种新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迸发出更大的光辉。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运用也初步显示出了不少的成效,尤其是在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化学理论、切实感受化学魅力以及促进初中化学课改等方面。据此,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
当代中国消费意识形态,存在着"微"时代与"大"消费的悖论.悖论在于这是伪消费社会的伪消费行为,即"物性消费"的异化性击垮了"物质性消费"的合理性,"文化消费"的正当性掩盖了"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普及的今天,消费者早已经不是一群是被动接收的沙发土豆。他们不喜欢,就会毫不留情地弃我们而去。美国近日由第三 Today, when “social media”
手机是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新事物,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学者围绕手机进行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媒介为中心,进行宏观的思考和探究,对手
综合考察《诗经》以名物为隐喻的诗歌,可以发现三种结构:由物及人,观物及人,由人及物.通过三种结构的分析,可以知道名物在《诗经》中更多地通过和诗人情志相联系,构建了开放
通过对比谷歌和百度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网站主题的设计,引出“妇女节”被改成“女神节”的原因,主要内容有今日“女神”的存在方式、“女神”取代“妇女”的案例、消费意识
首先详细讨论了FB212型气体比热容比测定仪利用谐振动测量的空气比热容比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其次利用声速公式的理论推导,提出了用声速测量方法测空气比热容比的实验方法。最
在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中,有很多形式是用于沟通鬼神的,在这些具有原始信仰遗存的面具仪式中,有很多重要的器物(有时也称做法器).面具就是此类民俗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器物,
所谓波希米亚,原意是法国人对十世纪以来在欧洲流浪的吉普赛人的称呼,19世纪后来用来喻指那些与传统常规生活方式不同,追求自由、创新,生活放浪不羁的年轻艺术家文人生活方式
如何更好地利用电视图像帧间和帧内的相关性是加快搜索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预测搜索算法(FPA)来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并通过实验对其运算复杂度、恢复图像信噪比和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