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味觉的产生首先是食物中的呈味物质溶解在唾液里,通过味蕾的味孔与胃细胞接触。胃细胞顶端微绒毛上的味觉受体蛋白质(味受体)或孔状蛋白质(离子通道)可感受口腔的化学刺激。味细胞通过结合呈味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来提高细胞内部阳离子浓度,从而消除细胞内外电荷差异。这种去极化作用导致味觉细胞释放神经递质,激活突触,使与之相连的神经元产生电信号。神经纤维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神经中枢通过对信号进行处理,最终产生酸、咸、苦、甜及鲜等味觉。虽然许多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能感知糖源,并且贪婪的消费糖物质,但糖的受体在这两类动物中独立进化。由于甜味化合物化学结构不同,导致甜味信息的转导有着不同的途径。甜味在味觉细胞内的传导途径如下:糖-味细胞膜受体-GS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钾离子电导-感受器电位-甜味觉。所以,即使采食行为是动物本能,实际上也受体内神经核体液因素的调节,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活性因子等诸多方面。摄食行为是在神经中枢严密控制之下的一种活动。调控采食的因素很多,但下丘脑神经元整合信息后最终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对食欲的调节,即促食欲肽神经元和抑食欲肽神经元。下丘脑细胞的糖脂代谢和自由基含量对采食调控也有重要作用。复合甜味剂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甜味物质与增效剂、风味改良剂复配而成的一类甜味剂。它能发挥单一甜味物质优势、克服其弊端达到综合甜味效果。复合技术利用各种甜味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味觉的生理特点以达到更好的甜味效应。自由选择法实验是在一定的试验期内,同时给试验动物提供2种或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待测饲料,让其自由选择采食。让动物在一定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相对符合自己口味的饲粮,以判定动物对不同饲料调味剂的喜好。本试验以不同饲喂方式(不同料槽摆放形式)为方法,以偏嗜指数(试验采食量/对照组饲粮采食量)为判定指标,考查不同甜味剂对断奶仔猪偏好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相同甜味剂,采用不同料槽摆放方式饲喂仔猪,对仔猪采食量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