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存在论-伦理学:“他者”生成的内在路径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huwosh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者理论在西方现代哲学中的萌现、发展与彰显呈现出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经历了由认识论到存在论再到伦理学的根本转向。在这三次根本性转向中呈现出了三位代表性的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胡塞尔从先验自我出发,采用意向性方法,最后通过主体的相似联想而达致主体际性的理解。海德格尔从主体与他人的共同存在即常人的此在出发,意在澄明主体的本真存在。列维纳斯从分析无人称的存在出发,意在破除对存在的执迷与固守,裂变主体的同一性、与整体性,从中出离出差异性与无限性,与他人的面相相遇,引出人类的神性伦理关怀。
其他文献
“人”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人学视域。本文认为,马克思从三个纬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了界定:一是对人的类存在进行界定的“人道之维”,其核心概念是“异化”,其现实态度是批判的;二是对人的本质进行界定的“现实之维”,其核心概念是实践,其现实态度是历史的;三是对人的发展进行界定的“理想之维”,其核心概念是自由,其现实态度是超越的。用马克思人学视域来审视当代人的自身的存
人的自由是同异化现象密切关联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由就是对异化的扬弃,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也必须考察人类社会异化产生和扬弃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人的自由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本文拟结合《资本论》中对异化劳动相关理论的阐释,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深入认识马克思历史唯物史现。
马克思深刻地诊断了现代性问题,他对现代性的看法是辩证的: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并深刻地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对资本的批判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这一辩证的态度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物化”两种形式的明确划界。同时,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摆脱资本逻辑操控下“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
当代人类实践反主体性的负效应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这为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提出奠定了现实基础。实践合理性的实质是依据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标准对具体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和效应的反思、评价和规范。对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乃是当代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发展困境的一条现实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合理性的追求目标,应主要地注意几个要点,一是采用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把握,二是促进主体目的合理化,三是构建科学合
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作是时代和实践需要的产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对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当前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包括利益矛盾凸现、矛盾的交织性和对抗性增强、民族宗教矛盾的增长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快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间的血肉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国内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双重挑战,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辨证处理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多种社会思想意识并存的关系;在社会转型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回击全球化对爱国主义道德的消解;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之立场的思想发展,是一部出于对犹太人命运的关注,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一系列观点的论战性著作。鲍威尔认为只要犹太人放弃犹太教,犹太人就能作为公民而得到解放,即特殊宗教的废除,意味着普遍的人类解放的实现。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不是彻底的人的解放,它不包括宗教解放;要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对政治解放进行
目前,学界一般从批判理论角度来理解和阐释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它强调了哲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哲学的现实批判精神。但只从哲学的社会功能层面来定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还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的内在本质,容易忽视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的生存论基础和终极关怀,把哲学变成理论上的虚无主义。本文认为,应该从生存论出发理解和阐释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继承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在《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页),这句话一度成为学术界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表述。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宗教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他的宗教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断章取义,应把它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全面的去看待和把握。而马克思的宗教观和康德的宗教观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性,又有其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就马克思和康德是怎样论证宗教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的《文明冲突?》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各种批判倾巢而出。时隔十一年,2004年亨廷顿出版了《我们谁?》,他将“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十余年来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本文试图站在维系一国国家特性的角度上,来重新评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