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号强台风“达维”异常路径特征及原因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ec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0518号强台风“达维”的影响,广东、广西、海南省及越南、菲律宾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实时高空探测及红外云图资料,综合分析了大气环流背景、冷空气的活动及台风云系结构演变的特点,结果表明,强台风“达维”的路径特点主要与下面因素有关:“达维”在西北移动的过程中,副高减弱断裂,冷空气在其北侧形成高压坝,阻挡其北上,并在东北-西南向的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其移动出现弱的向南分量,折向偏西行,同时西环副高偏东北气流的引导作用以及低层辐合带长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结构,致使台风在偏西的分量又叠加向南的分量,从而折向西南向行。此外,台风云型结构的演变也很好地反应了路径的变化。
其他文献
杨树主要是生长在暖温带地区的一种树种,近几年在洞庭湖区得到了高速发展。属于弧热带地区的洞庭湖是否适应杨树的快速生长,本文从杨树生长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为湖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杨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超级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02年、2003年和2006年等不同气候年景下在长沙等地进行分期播期试验,系统分析了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生态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期的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发现制约一季稻生产主要的气象因子为孕穗、抽穗期的高温、抽穗灌浆期的低温阴雨、成熟期伏旱和开花期暴雨洪涝,并结合田间试验结果从生态机理上探究影响一季超级稻生产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田间试验表明:在中亚热带地区一季
本文利用位于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的中国稻麦开放式CO2浓度增高的系统平台,于2007年3月19日至5月24日(即小麦分蘖末期至成熟期)进行小麦作物冠层微气候及相关项目的连续观测,并结合能量平衡分析,用以研究中国FACE系统对小麦冠层小气候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的影响,从而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生态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FACE叶片气孔导度
1951~2005年河南粮食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气候单产量呈减少的趋势。这种波动除去社会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波动的影响,特别是与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文中着重分析了气候单产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气候产量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旱涝灾害程度在逐年增加,其对气候产量的影响也随之增加,二者存在密切联系;气候产量变化存在2年、20年左右特征尺度的变化
通过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分析及对生物环境条件的模拟发现:(1)土壤水分充分满足的条件下,蒸腾速率较土壤水分匮乏偏高近100%。这说明了土壤水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麦蒸腾速率的快慢。(2)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可以影响蒸腾峰值的出现时间,土壤含水量越小,蒸腾峰值出现的越晚,土壤含水量越大,蒸腾峰值出现的越早,分析发现,无论土壤含水最高或低,蒸腾速率在16时均出现较前后偏小的现象。(
根据冬小麦产量形成的阶段性原理,对气象产量进行逐级分离模拟。以返青-抽穗期无灾年产量为基点,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方法,计算了理想条件下的理想产量和因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在分析返青-抽穗期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程度和对产量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晚霜冻产量损失评估模型。最后以商丘市作为黄淮麦区代表站,对1980-2006年冬小麦晚霜冻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因晚霜冻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平均为11.7%,严重
本文利用1971~2000年气候整编资料,结合2001~2004降水观测数据及1983~1986年大别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考察的有关资料,对近30年来豫南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级统计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综合分析了旱涝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揭示了豫南旱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并在总结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通过对小麦播种至灾害发生前的气候资料及灾害过程天气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气候适应性及相关生产因素分析,认为冬小麦播种以来,温度持续偏高、降水偏多或适宜,冬小麦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提前,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基本气候因子;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政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80年代夏季少雨和50年代夏季多雨的大气环流背景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华北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6mm,80年代降水明显偏少,50年代降水明显偏多;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在地面上,蒙古地区气温下降造成蒙古低压明显减弱,华北低压系统活动减少,不利于降水:在850hPa层上,东亚中纬
河北省位于气候脆弱带,更是全国水资源最贫乏的省份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河北省近45a的气候状况也发牛了明显的变化,干旱化趋势愈加明显,水资源日益紧张,降雨量在时空上分布严重不均,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雨水是该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影响该区水资源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水资源最多的年份往往是降水量较多的年份,而缺水年份则完全对应于干旱年份,水资源和气候降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