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类方对肾阳虚大鼠HPAT轴的影响及配伍理论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将借助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揭示桂附、六味、知柏地黄丸类方之间作用机制的差异,探讨复方不合理用药对病理模型的影响,并结合中医配伍理论,探讨地黄丸类方的属性及特点,分析配伍对于复方药性及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氢化可的松肌注2周造成肾阳虚大鼠模型,以cAMP/cGMP水平、肛温、体重、精神状态的变化作为模型评价的指标.造模成功后,六味、桂附、知柏地黄丸连续灌胃给药3周,处死大鼠,取样,考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体重、肛温的变化;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cAMP、cGMP、CRH、ACTH含量,以及血清CORT、IL-2及IL-4的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NF-κB mRNA表达水平.结果:1.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可以成功复制肾阳虚大鼠模型,该模型大鼠出现消瘦,毛发疏松,精神萎靡,少动怕冷、大便溏泻等明显的"阳虚体征",并且大鼠肛温及cAMP/cGMP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2.三种地黄丸对肛温、cAMP/cGMP水平的作用强度表现出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的趋势;3.桂附地黄丸可显著恢复大鼠HPA轴功能,六味、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改善作用.桂附、六味地黄丸均可显著提高胸腺质量,改善血清IL-2、IL-4水平(P<0.05),显著降低大鼠肾组织NF-κB mRNA表达量(P<0.05),知柏地黄丸无显著性改变作用(P>0.05).结论:1.三种地黄丸类方在寒热属性方面表现出桂附地黄丸为温热,六味地黄丸为温平,知柏地黄丸为寒凉的特点;2.三种地黄丸类方在对肾阳虚大鼠HPAT轴影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表明地黄丸类方需在严格辨证基础上应用,对证施治可以自上而下、全面发挥疗效,不合理用药则可能会导致疗效不稳定或者延误病情;3.通过配伍理论分析,推测地黄丸类方"三补"组分对免疫系统影响可能更为明显,"三泻"组分则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传统归经理论的思路与方法,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微量元素在体内迁移、富集的规律、受体学说、3H标记中药有效成分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等。
目的 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物质基础,通过观察其指标成分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 4℃米醋1ml/100g(总酸度≥4g/100ml)连续10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观察大鼠外观及行为变化并比较进食量、饮水量、体重变化值、肛温,造模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和血清及胃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
目的:建立与桑寄生功效相对应的骨质疏松模型,观察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功效物质及其在大鼠体内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采用维甲酸制造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模型,观察桑寄生水煎液药效。同时以扁蓄苷、槲皮苷、芦丁为指标成分,对含药组织进行分析检测,观察其分布及体内维持时间,研究功效相关物质及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结果:桑寄生水煎液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左股骨骨重、骨重/屑长、骨重/骨直径,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中O
目的:中药的功效往往呈现多样化的作用,在具体临证处方用药当中,大多并非取其全部功用。如何控制使其选择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即在组方当中如何控制中药功效作用的方向性,从而能够更加适应临床病证之需要,这是中医辨证合理用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方法:本文采用中医药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从中医文献学角度对控制中药功效及作用方向之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剖析,结合具体病证及典型有代表性的方剂来加以论证。将临床
砂仁始载于《药性论》(唐),元·《汤液本草》(1289年)首指其"入足少阴经",明·《本草纲目》(1590年)引《韩氏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明·《本草经疏》(1625年):"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辛能润肾,……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清·《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命门火衰,不能纳气归元者,亦可使之之从降从入矣"。清·《本草逢原》(1695年):
会议
目的:揭示麻黄治遗尿的机理。方法:探讨遗尿的病机及麻黄治疗遗尿的机制。遗尿临床上指5岁或5岁以上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伴有睡眠觉醒障碍。临床大多遵循补肾、健脾法等辨证治疗。有报道麻黄有较好的治疗遗尿效果,然古今本草均无相关记载。遗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津液代谢失常有关。麻黄一方面通过宣发、肃降作用,使津液输布有度,恢复膀胱开阖作用;另一方面,麻黄宣发阳气解除遗尿病
会议
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吸收和应用历代总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对中药药性理论进行研究,其理论研究方法繁多并各有利弊。本文结合本草和医学文献记载,从中药的理化特性、生物特性及生存特性等方面对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作了初步探讨简述,从整体观、系统观的角度阐述中药药性,以期为研究新的药性理论提供思路,并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全面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经验,构建了一整套药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医学史上,对于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基础,至今仍在中医临床和中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神农本草经》是古代文献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全面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性理论和经验,知识颇为丰富,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所载
会议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中药学的特色,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其他资料对中药的药性作深入的总结,通过了解中药药性的深刻含义及其各方面的内容,为以后中药学的发展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基于气味理论对"酸甘化阴法"进行解读,在五味合和基础上加以四气的探讨,旨在揭示其内涵,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酸甘化阴法是将酸味药与甘味药配合使用,以起到滋养人体阴液的作用,其功可助五脏之阴复,是中医临床上补充调整人体阴液平衡的重要治则。由于不同的单味药具有不同的性味,而不同药物配伍所产生的法或方,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亦有独特的性味,所以不同酸甘药物配伍亦是如此。故根据古今医家名方应用及临证经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