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来源 :2006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类型需求的改变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吸收,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火如荼。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就如何在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需要区分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不同,其所认定的育人目标和有效教学方式便会存在巨大差异.被一种价值取向判定有效的教学,可能被另一种价值取向理解为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活动.科学主义的有效教学关注接受学习、反复训练以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构主义的有效教学关注探究、发现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本主义的有效教学关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唤醒学生的
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并引发了社会的病态发展.这一现象的存在与当今社会环境的变迁、信仰危机的出现与生命教育的缺乏密切相关.为此,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教育场所,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树立坚强信念和生存观的作用.与此同时,认清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所发挥着的重大教育功能,发挥家庭教育在缓解青少年自杀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最后,社会应与学校、家庭形成教
本文试图从教育的界定和教育的实现中梳理教育的历史逻辑,并在梳理中寻求教育肯定性的层面,借以展露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迷失的信仰价值。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必须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寻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榜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基于榜样教育的研究视角,引起了学术界及高等院校的
在学校价值教育中,教育需要价值引领,价值内含于教育之中。生活教育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无疑合乎价值教育的内涵.但是,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教育严重衰落,价值教育的回归须要回望生活教育,在生活教育中,加强信仰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性教育。
学校德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难题.学校德育存在着狭隘的德育观、病态的德育内容、形式化的德育过程等"顽疾",通过借鉴杜威德育思想,可以从"有效参与,形成能力"、"瞄准需要,有的放矢""学科德育,有效路径"摒除。
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到主体的"公民"身份认同及公民素养的形成需要借助于公民教育.进行公民教育的前提则是明确公民的当代意蕴.通过回顾公民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在现当代的主要论争发现,当代完整的公民资格内涵至少包括权利正义的政治内涵和美德正义的伦理诉求两个方面,无论是公民权利还是公民责任,二者缺一不可。
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迅速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反思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可以发现,公民教育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课程内容设置稍显狭窄、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效果显现差强人意.这就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资源、突出公民(学生)权利意识、培育公民(学生)政治参与热情.在新课改时代,我国学校公民教
现代公民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公民,培育理性而自由的人。由于主体性与公共性是公民教育的一体两面的价值诉求,所以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关注公民的主体性人格生成,即作为权利主体的"我"的诞生,还要关注公民的公共性人格发展,即作为关系主体的"我们"的生成.公民教育在在内容维度上,要展开一种从"我"到"我们"的构建:基于自由精神的公民责任教育,基于民族精神的国家认同教育,基于
武汉大学具有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选修同年级或高年级课程的机会,打破了步伐一致的学年计划,开始了通识教育实践的探索。自2003年起,全面启动通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名师领衔,精心设计,搭建了高水准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本文介绍了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念、目标原则,并就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