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族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土家族建筑价值的逐渐被认知,具有土家族意向的建筑也陆续出现,本文通过三个实际案例,以“空间句法”、“空间词法”、“建构词法”三个层次提取语汇的方法,以笔者个人的创作体验角度为线索,对土家族建筑的传承和创新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为了改善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南宁市民生-兴宁路步行街的热环境,本文根据实地测试结果提出了几种改善措施:种植遮阳树、采用保水性铺装地面、设置膜结构遮阳设施等,并使用一个基于三维模型的热场模拟软件对提出改善措施的热环境改善效果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广西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最具地方特色。文章对广西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将客家民居围龙屋建筑形式运用到南宁旧城区改造中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南宁市人民路北二里旧区改造方案做了进一步探讨,力图证明围龙屋对南宁市旧城改造具有普遍适用性,希望能为南宁的旧城区和谐更新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通过对角美地区红砖大厝的调研与测绘,分析其选址布局、规模形制、功能、群体组织及公共空间等,研究红砖大厝这一独特民居形式的特征和价值,漳州红砖大厝区别与闽南其他地区的形制与做法。通过对大厝居住现状的了解,探讨未来大厝在城市发展中的命运与对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而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省更是首当其冲。而现如今的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已经并非只是停留在“要不要保护”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如何保护”层面。本文通过对一个实际项目(云南省普洱市惠民乡糯干社的保护与更新)前后两个方案的对比,深入剖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提出可以实施的方案。
位于澳门之北的珠海,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后进入了快速城市化.30多年城市建设,珠海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其在经济发展下对环境生态的坚持,而建筑印象却相对模糊.当下全球及外来文化冲击中,在地文化及传统历史记忆成为居民作为城市主体精神归属、本体认知的关键.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城市视角下系统梳理珠海建筑发展的时空特点有助于把握城市个性,思考珠海建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当地的城市建设管理.
本文通过对云南景迈山布朗族、傣族村落空间形态的图示分析,探讨两个少数民族原生态聚落的自然衍生机制,说明情景图示作为一种聚落研究方法的应用。
明清时期汉江流域水运日渐兴盛,新兴的蜀河古镇作为重要的货运码头和移民聚居地之一,由于受到移民浪潮所带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民居在形态特征、构造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与外来文化极度相似性和连续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古镇民居的调查,来探寻古镇民居中所蕴舍的建筑文化特征。
龙脊壮寨的传统构筑物——麻栏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木建筑虽不是我国的专利,国外其他民族也在利用木头来建造房屋,但当他们完成从木头到砖石的转变时,唯有我们的祖先仍旧钟情于木构建筑,因此才造就龙脊地区这些大面积、保存完整的古寨。经过了几千年,虽然用材没什么变化,但是麻栏建筑的形式跟从前大不相同了。本文就麻栏建筑改变因何而变,变化表现之处以及对保留传统地方文化具有的影响展开论述,并尝试寻求如何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所在。本文以福建泰宁尚书第古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古城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分析其现状问题。在古城保护更新设计过程中,从人性观,生活观,地域观以及可视观四个层面着手,探讨了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健康及可持续的传承方式。
本文以大遗址保护为研究的宏观背景,从荆州胜利街传统民居文化特性出发,通过前期实践成果评估、测绘走访以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其进行大遗址文化下的调研和思考,以期在荆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设计中得到良性的借鉴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