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对14个社区的36名医护人员及哮喘儿童家长的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同时,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对从济南市14个社区中筛查出来的79名哮喘儿童,进行社区干预及管理:建立哮喘管理档案,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及健康教育,指导其用药技术、坚持治疗方案及定期复诊。对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前及干预后1年哮喘患儿及同期在哮喘专业门诊就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对14个社区的36名医护人员及哮喘儿童家长的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同时,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对从济南市14个社区中筛查出来的79名哮喘儿童,进行社区干预及管理:建立哮喘管理档案,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及健康教育,指导其用药技术、坚持治疗方案及定期复诊。对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前及干预后1年哮喘患儿及同期在哮喘专业门诊就诊的60例哮喘患儿的全年无症状曰、急诊、住院次数、误工误学时间、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改善情况等进行比较。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检测ALL初诊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后、复发时期以及AML初诊的患儿,体内mDC和pDC的比例及其线粒体功能变化,以便了解急性白血病患儿在初诊及复发时与其体内DC亚群的水平及线粒体功能的改变情况,并了解ALL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体内两类DCs的数量及线粒体功能波动情况,为提高急性白血病患儿DC的功能、改进DCs疫苗在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通过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的exosome对Nalm-6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探讨exosome对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BMSCs,然后收集培养上清,采用超速离心方法提取BMSCs分泌的exosome,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形态和大小鉴定,使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其表面分子的表达.使用CCK-8方法检测BMS
目的:探讨DJ-1是否通过下调PTEN表达和提高FAK的磷酸化水平而促进ALL细胞的迁移侵袭,探索ALL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方法:构建DJ-1表达载体,转染入ALL细胞株Jurkat细胞后,检测转染DJ-1、PTEN、FAK、p-FAK的水平变化,迁移和侵袭力变化。设计并构建DJ-1的小分子干扰RNA,转染ALL患儿BMMNC后,检测DJ-1、PTEN、FAK、p-FAK的水平变化,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目的:探讨哮喘小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抗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及抗氧化应激干预的影响.方法:40只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布地奈德干预组(C组)、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组(D组),每组10只.哮喘组通过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对照组予PBS致敏激发,布地奈德干预组于每次雾化吸入OVA前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干预,N-乙酰半胱氨酸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和分泌物清除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评价两组在治疗后的疗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分泌物清除效果和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经采用特异性免疫凝集法检测外周血和(或)脑脊液抗MP-IgM抗体阳性患儿25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MP脑炎的临床特点.结果:MP脑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18/ 25),发热(22/ 25),抽搐(9/ 25),昏迷(3/ 25),嗜睡、精神萎靡(2/25)和肢体活动障碍(1/ 25
目的:研究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Fas/FasL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支气管哮喘儿童(治疗前哮喘组),给予吸入激素治疗后(治疗后哮喘组),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哮喘组及对照组血清sFas、sFasL水平,并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NF-γ、IL-4的影响。方法:设对照组40例及哮喘组39例,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分别检测哮喘组激素吸入前(吸入前哮喘组)和吸入后3个月(吸入后哮喘组)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NF-γ、IL-4的水平。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对80例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进行诊断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对患儿进行血常规、MP-IgM测定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应的抗生素药物的治疗,观察80例患儿的诊断结果及治疗效果。
目的:通过观察患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喘息组及非喘息组鼻咽部微生物种类及分布的不同,了解鼻咽部微生态分布与喘息的可能关系。方法:采集济南市儿童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鼻咽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