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治“政府失灵”:划定公权力的边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的经济法解读

来源 :北京市经济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ei_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法具有关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公私融合”特性。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需要政府介入,但是,政府的天然自然垄断习性使得政府介入并不总是有效。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引导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寻求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合理组合。权力的自我控制作为对三种外在权力制约形式的有益补充,其隐含的命题是自发自省地划定公权力的边界,这是矫治“政府失灵”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为预期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两类,前者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情况下才能介入市场;后者明确政府介入市场并不是没有约束的,为了应对政府配置资源失效的情形,政府必须通过设置约束性指标实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自我控制方式。
其他文献
从护理伦理的角度思考护理人员的安全保障义务,目的在于提高护理人员对保障患者人身财产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有效防范风险、保障护理安全、促进患者健康成为护理人员的价值取向。
基于现阶段国家保护、支持农业的理念及产业政策的确立和现行《农业法》指导思想、体例结构与重要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农业立法经验与《WTO农业规则》并结合我国国情,分别对现行《农业法》中的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村金融、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法律制度的完善或重构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我国“十一五”规划强调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而治理商业贿赂有事我国当前根据“十一五”规划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商业贿赂与市场经济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而我国目前在体制上制度租金的存在和对商业贿赂行为规制的法律上的漏洞为商业贿赂行为提供了制度土壤和低成本运作的可能。本文通过对商业贿赂成因进行经济分析得出规制商业贿赂的对策和建议。当前情况下,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应当从以下两个方
通过法律规范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从而规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克服法治生成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目前行业协会研究中,绝大部分国内学者都把行业协会中的公共利益忽视了,同时忽视了行业协会以公益诉讼方式维护行业公共利益的方式、方法、案例和制度设计的系统研究,致使行业公共利益不能很好地形成。
农业税取消以后,我国基层财政存在的巨大缺口不容忽视。这一问题可以从财政法的理论和现实上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是因为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违背了财政法事权与财权相结合这一财政法的重要原则。文章根据农业税取消以后的具体情况,借鉴发达国家财政法律制度的经验,针对我国基层财政收支矛盾提出了划分基层财政支出和收入、完善分税制以及加快财政法律制度建设的具体思路。
本文尝试以法国企业集中控制法律制度为例,谈谈反垄断法作为一门法学部门在各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对别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反垄断的立法与执法有所启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但是,封建思想的遗留和长期计划经济传统的影响,新农村建设容易带上强烈的运动色彩而影响到建设实效。本文运用“供给-需求”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立法基础与立法时机,认为应当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并就其若干立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理论历经千百年,仍是观点纷呈,众说纷纭,而公法与私法融合的趋势更是令公私法划分标准莫衷一是。本文在对“十一五规划”中的公私法融合迹象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公私法融合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法理基础。公私法融合的深层体现则是公私融合法的产生,这是一个新兴的第三法域,其中,经济法是典型代表,而对这一切的合理解释包括对经济法的属性定位都必须依赖于对公私法划分标准的厘定。如果本着寻求在社
以“十一五规划”为切入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法经济根基的基本现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且正在探索建设好的市场经济,而现有经济法理论却一直以“市场失灵”为经济法的根基,这就导致了种种理论局限甚至消极影响。因此,将“市场失灵”概念中国化,使之融入“市场不完善”含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从而使中国经济法经济根基理论本土化。中国化的市场失灵概念既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也可能克服原有的理论局限。
本文通过反思中国经济法在计划法既往研究方面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即,要么忽视计划制度的基本文本和制度,而通过传统法律关系理论或其变种经济法律关系理论进行简单推演;要么基于《计划法》形式文本空缺的实际状态,而干脆否认中国存在计划法律制度。试图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法学等相关理论,从经验实证的角度,借助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集中场域—计划与市场(即商业活动)之间的互动,来理解中国社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及